三、如何应对SA8000带来的影响
1.政府层次采取的措施
政府方面的对策包括: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建立SA8000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SA8000的相关措施,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研究SA8000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发挥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SA8000知识的研究、宣传、培训和普及工作(黎友焕,2004a)。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的实施纳入劳动法制轨道,不论对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是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都将有积极的作用(李芸,2005)。
2.企业层次采取的措施
企业方面,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劳工保护,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注重激励机制多样化,最大可能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性,这样可以建立国际公信力,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正面感情,建立合作伙伴对企业的长期信心,也有利于突破国外对我国的壁垒(李文臣,2005);企业要将社会责任的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多赢,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姜启军、贺卫,2004);建立基于SA8000 体系为基础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平台,针对SA8000 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体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核心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等,要建立以SA8000 体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监督制度(张爱丽、曲英艳,2006);要密切关注SA8000 的发展动态, 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企业严格遵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积极改善劳资关系,由于多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和企业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缺陷, 甚至最基本的劳动法规都无法得到较好的遵守, 由此一旦发达国家正式执行SA8000 对中国出口企业及相关企业可能造成极大的打击,因而遵守我国现有的关于劳动保护的法规显得十分重要(袁建新,2004)。
四、SA8000的评价研究
黎友焕(2005)认为SA8000存在以下缺陷:SA8000名字以偏概全,虽然名义上是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认证内容基本上只涉及劳工保护;SAI把台湾作为国别来看待,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把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和本标准并列在等同的地位上来拼凑成一个标准,SAS000的具体条款不科学,具体内容很难操作;推动方式错位,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跨国购买公司的压力下被迫进行,几乎没有企业为了提高其劳动保护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主动申请;偷借ISO概念,ISO在各成员国都设立合法的有办事机构,其认证条件、程序等都是标准化和公开化的,SA8000只是由美国的一个民间小机构制订推出来,全世界到目前为主才有9家认证机构;掩盖其区域局限性,西方国家的消费者或社会各界对SA8000的了解不多,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也尚未承认SA8000标准;各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和要求不相同,认证总费用高企,很难广泛推行。
赵应宗(2005)认为SA8000被定位为非政府所确定的贸易标准,正是要避开WTO对其研究、决策和管理权,本着是“人本主义”或“社会责任”的宗旨,使自己的牟利行为既冠冕堂皇又极具隐蔽性。SA8000兼有“社会责任”和“贸易壁垒”的双重要求具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双重性,其合理性在于它的人本主义特征,但是人本主义一旦被有选择地纳入贸易标准中,就很容易被新重商主义扭曲,从而产生本质的异化。而新重商主义者一方面降解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差异化优势,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互动影响国际经贸格局。
黎友焕、叶祥松(2007)从实际操作角度评价SA8000认证:在SA8000在国内的合法性地位不能确认的情况下,我国的SA8000 认证、咨询市场上已经存在普遍的非法行为。很多机构都声称能为企业进行SA8000咨询并推荐认证,但一旦出现纠纷,急于申请认证的企业却不能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认证收费混乱以致经营者漏税严重,由于SA8000的认证主体及其经营行为在我国没有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依法纳税的经营主体,在加上这种认证一般都在暗地里进行,避税就自然很普遍了。这种普遍的逃税行为也违反了我国和国际上的相关法律法规。
五、结语
SA8000波及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后,我国学界对SA8000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虽然对SA8000的某些特性尚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学界对SA8000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阶段让我国全面接受SA8000认证的条件尚未成熟,SA8000的广泛推行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这方面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谨防外国以此危及我国的经济局势;第二,SA8000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相比起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确实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SA8000的推动将促使企业和社会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注重劳工权益的保护,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我国应积极推出符合现在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也建立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对话的平台,以免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黎友焕.国际劳工运动在中国—SA8000对广东外经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3/04C2-03,结题证书号:GH2006066)
[2] 梁桂全.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我国企业的挑战[A]. 梁桂全 黎友焕等. 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 [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 田丰.广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建设互动研究[A]. 梁桂全 黎友焕等.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 [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 叶祥松.《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序[A].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 黎友焕a.SA8000对我国当前外经贸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4(04),人大复印资料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4(07).
[6] 张兵.企业社会责任渐成发展潮流:中国不宜推行SA8000?[N].公益时报,2005年12月.
[7] 赵囡囡.SA8000与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动态的宏观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05(07)
[8] 曹宗平.跨国公司和企业社会责任[A]. 梁桂全 黎友焕等.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9] 梁桂全、黎友焕.SA8000削弱珠三角出口企业竞争力[J].WTO经济导刊,2004(07)
[10] 张京卫、周应堂.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应对SA8000[J].工业技术经济,2006(08)
[11] 张太海.蓝色壁垒与企业蓝色经营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7(02)
[12] 刘瑛华.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06)
[13] 张文兵、葛永波.社会责任认证(SA8000)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现代化,2003(06)
[14] 曲建忠、刘国华.SA8000——全球化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新要素[J].软科学,2004(05)
[15] 王丽萍、吴进红、蒋兰陵.SA8000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诠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4)
[16] 陈淑妮、黎友焕.SA8000对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11)
[17] 王慧、杨坚争.SA8000: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道曙光——浅谈推行SA8000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5(02)
[18] 黎友焕b.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19] 李芸.从企业社会责任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SA8000 引发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
[20] 姜启军、贺卫.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21] 李文臣.国际劳工权益保护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04)
[22] 张爱丽、曲英艳.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的总体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05)
[23] 袁建新.SA8000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对策.世界经济,2004(12)
[24] 黎友焕.论SA8000相对与国际标准的十大缺陷[J].亚太经济,2005(01).
[25] 赵应宗.SA8000标准:人本主义还是新重商主义?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04)
[26] 黎友焕、叶祥松.改进SA8000认证体系与市场秩序之我见[J].商业时代,2007(1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07BTY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黎友焕,经济学博士、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联系电话:013318869512; E-mail:youhuan_li@hotmail.com;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邮编:510610
杜彬,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 联系电话:013318869512; E-mail:neil_lai@126.com;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邮编:510610
本刊编辑部公告:《中外食品》编辑部2004年认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黎友焕教授是研究SA8000的著名专家,并拟就SA8000方面的问题向其约稿。由于黎友焕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作访问学者,我刊编辑部在联系不到黎友焕教授的情况下,就黎友焕教授已经发表的文章作编辑处理后以《欧洲、美国拟向我国出国企业实施强制性认证》为题发表在《中外食品》2004年第8期。题目与内文脱节,而且黎友焕并不认为欧洲和美国能向我国出口企业实施强制性认证,因此,本文的发表对黎友焕教授的学术水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中外食品》杂志社特别声明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