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从SA8000到ISO26000(2)

三、ISO 26000带来的新挑战

鉴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对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均比发展中国家更早、更深入的事实,而且在ISO 26000的制定历程中,绝大多数的非政府组织和国际专家也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居于积极而主动的地位。再比照分析当前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欧美跨国企业和社会组织极其可能成为推动ISO 26000标准认证的最前沿、最重要力量。因此ISO 26000引领了国际社会责任运动发展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事实,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带来严峻挑战。

(一)企业的成本必然增加,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

虽然ISO一再强调该标准不适用于认证,但一些ISO官员也承认,别的组织用该标准去认证也无法限制。一些非政府组织及部分利益集团,坚持该标准应按照管理体系的标准来编制,实际是要为将来开展认证或认可埋下伏笔。而且笔者也认为,虽然对ISO 26000开展认证还存在很多争议问题,但对ISO 26000开展认可活动却非常现实,而且条件也相当具备。一旦展开ISO 26000的专业认证或认可工作,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可避免——成本增加。

新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1、认证或认可成本,即组织为取得ISO 26000认证或认可资格而付出的费用,包括咨询费用、专家评估费用、检查费用、审核费用、监督费用、工本费等;2、改造成本,即企业为达到ISO 26000的各项要求而付出的改造成本,如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社会保障、安全卫生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环境保护等活动而支出的成本;3、附加成本,即组织在认证或认可后期的宣传成本等。隐性成本包含企业没有获得IS026000认证或认可的机会成本,认证或认可过后增加的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等。短期内成本的大幅上升必然会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特别是针对我国数目庞大的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而言,这将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压力,目前我国企业还能承受多大程度的成本压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二)ISO 26000成为“柔性贸易壁垒(Soft Trade Barriers)”[①]的可能性明显存在

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随着传统贸易壁垒逐步走向分化,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壁垒的作用逐渐弱化,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继续存在,但以绿色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形式不断发展。本文将ISO 26000视为潜在的、未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柔性贸易壁垒”,是基于ISO 26000具备了隐蔽性、欺骗性、普适性的特点,既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企业遵循道德伦理的要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之ISO赋予其权威性、公正性的合法外衣,ISO 26000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一旦ISO 26000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用于认证或认可成为现实,西方国家可能会利用ISO 26000标准抬高进口门槛甚至排斥我国产品出口,无疑会加重我国对外贸易的压力。

(三)如何争得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ISO 26000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这个标准的制定权和话语权都被西方国家所掌握,是欧美发达国家及其社会责任组织在起主导作用。虽然ISO 26000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但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价值观、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有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对ISO 26000标准的遵循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鉴于ISO 26000的普适性,社会责任行为开始涉及超越国界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如何有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巨大压力。

但是,以上诸多挑战并不能成为中国减缓社会责任建设步伐的理由,况且我国参与了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已经承诺并接纳了该标准的实施。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许多企业一直尝试在接纳各种社会责任标准,但基于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考虑,我国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ISO 26000标准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要积极参与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应对工作,提高话语权、主动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认真做好ISO 26000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推广工作,变挑战为机遇。

四、ISO 26000带来的新机遇

ISO 26000的发布,是当前全球性的、愈演愈烈的社会责任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此之后,社会责任运动有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准则指导,凭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强大号召力,全球性的社会责任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必然会再次掀起高潮,ISO 26000也必然会获得全球性地广泛认可。本文认为ISO 26000在新世纪必然会带来几个方面的新机遇:

(一)ISO 26000必然会成为现代企业变革战略运营规划的重要工具

ISO 26000强调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并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做了比较系统的描述。新形势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承受住来自社会公众的外在压力,企业的经营活动要考虑外部公众的利益诉求,并且尽量对其进行满足,因为社会公众是企业外部消费者的重要来源,企业外部消费者手中握着重要的“货币选票(Currency Votes)”[②],他们有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种产品的权利。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信任并选择通过ISO 26000认证的产品时,企业必须要把ISO 26000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变为组织变革的重要工具,我们深信,IS026000必将会产生IS09000和ISO14000一样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ISO 26000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必然会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推动力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社会责任是所有商业组织和非商业组织应尽的义务和职责”[③],“让全社会和全球市场在不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更有效地运作。”[④] 因此IS026000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要求各类社会组织高度关注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其负责;不浪费资源、坚守道德底线、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不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保护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ISO 26000或许会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催化器

ISO 26000无疑使得发展中国家再一次面临抉择:究竟ISO 26000是技术壁垒?还是转型的阶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竞争地位,这次发布的ISO 26000恰恰隐藏着发展中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机遇,转变外部压力为自身求变的发展动力,将过去那种唯GDP为本的发展战略实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型。种种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中国而言,积极地接纳ISO 26000,促成产业转型、升级,似乎恰巧到了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

从ISO 26000的制定历程和结果来看,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还体现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恰恰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文明碰撞、价值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有关部门更应当采取激励措施,诱导各类社会组织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认识、准备和迎接ISO 26000所带来的挑战,积极参与到制定ISO 26000游戏规则中去。

五、我国应对ISO2 6000的对策思路

应对ISO 26000的挑战,关键在于把握好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综合竞争能力。针对ISO 26000对我国未来影响的趋势分析,我们宜采取如下应对ISO 26000的对策思路:

(一)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对ISO 26000有正确的认识

政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ISO 26000标准呈现一个适用范围不断深化、标准不断专业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既要看到它将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严峻挑战,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新机遇,应下大力气组织专门机构研究ISO 26000体系,结合我国国情,接纳ISO 26000的合理成分。本文认为在ISO 26000标准中相应增加信息披露指标、沟通指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和运作指标,将ISO 26000标准与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融合,制定通用的、可衡量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未尝不是一种改变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被动现状的有益尝试。

在这方面,广东省已先行一步,2010年4月,由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编辑委员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等发起成立的“中国ISO 26000评估与研究所”[⑤] ,专门开展ISO 26000准则的评估与研究,向企业和地方政府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进行相关的培训,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努力探索和实践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为促进我国企业等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专门支持。

(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重视ISO 26000标准,密切关注,跟踪研究

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开展ISO 26000准则的学习与培训,使得企业管理者对ISO 26000准则有着清醒的认识。主动把ISO 26000准则的合理成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战略管理中去中,变社会责任绩效为重要衡量标准,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应该谨防ISO 26000的认证陷阱。目前来看,ISO 26000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成为认证标准虽已具备理论基础,但尚缺乏现实的操作空间,仍存在很多困难,如ISO 26000认证市场尚不成熟,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激烈的利益碰撞。商务部援引印度《经济时报》5月5日文章印度日前正积极动员各发展中国家反对实施ISO 26000标准体系。印度称,这一标准将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制裁发展中国家并抵制进口的“合理”借口。印度担心日本和欧盟等国将会滥用这一标准,从而抵制进口,进而侵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印度已向WTO提出异议,称ISO 26000目前并不能称为“国际标准”,并希望通过投票方式予以表决。[⑥]

(三)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的ISO 26000风险预警机制

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应组织专门研究机构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ISO 26000的动态,收集信息并建全ISO 26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认真研究ISO 26000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熟悉ISO 26000的标准规则,重点分析其对我国外贸型经济的影响,传递及时而完整的分析数据,供相关组织负责人应用并能尽快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专门研究机构的作用

社会责任的专门研究机构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承担使命感,积极主动调查出口型企业的实际状况,掌握第一手数据,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即将到来的ISO 26000的挑战。研究机构应与企业、国际有关标准技术组织等建立起密切联系,增进各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既能有效传达出口型企业合理的利益诉求,又能有效保护好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黎友焕、龚程威:《基于外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福利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2] 黎友焕:《SA8000基础知识解读》[J],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5期。

[3] 黎友焕:《SA8000新贸易壁垒的应对之策》[J],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5期。

[4] 许家林、武迎春、杨海燕:《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提出及制定进程》[J],财政监督,2009年第12期。

[5] 许益锋、陈立军:《SA8000标准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作者:

黎友焕: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

魏升民:《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联系电话:13318869512    E-mail:youhuan_li@hotmail.com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510610

[①]柔性贸易壁垒指的是贸易条款中包含对社会责任的考虑,表面虽宣称为自愿性措施,但实质上逐步呈现法规化要求的趋势。

[②] 货币选票指的是市场中消费者购买某一种商品,此时所花费的货币就好像选票,获得选票越多的商品,市场地位越高。

[③] 2010年5月17日,丹麦王储腓特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八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社会责任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④] 2010年5月17日,丹麦经济与商务大臣米克尔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八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社会责任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⑤] 中国ISO26000评估与研究所是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于2010年4月设立的中国首个事业单位性质的ISO26000专业研究机构,其官方网址为http://iso26000china.com/。

[⑥]商务部援引印度《经济时报》5月5日文章。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005/20100506899094.html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从SA8000到ISO26000(1)

作者:黎友焕  魏升民 

       本文发表在《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摘 要】: 从21世纪初开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众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力量。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为五类,其中ISO 26000是由ISO发布的、综合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及全球普适性的社会责任标准。通过对SA8000ISO26000的发起方、参与方、发布时间、参考标准、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原则、目的、宗旨、意义、是否用于认证以及备注等12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SA 8000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从SA 8000ISO26000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一次质的飞跃和价值提升。基于ISO26000对中国未来影响的趋势分析,可以采取如下应对ISO26000的对策思路: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对ISO26000有正确的认识;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重视ISO26000标准,予以密切关注、跟踪研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ISO26000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专门研究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ISO 26000SA 8000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21世纪初开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较早形成体系,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权威机构制定成文的管理规范,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早期的社会责任标准还只是企业的一种个体行为。”实际上,在社会责任发展的历程中,多年来已有若干国际倡议、标准、指南等工具相继被采用。问题在于,应用者对于众多不同的社会责任工具难以获得全面、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讲,现有的倡议,标准和指南中,没有一个是全面地处理了社会责任的所有各个方面的议题,每个工具都是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分别集中处理社会责任的单个或多个方面的议题。直至201011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即日起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才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对“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统一定义。翌日,国家标准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参照ISO 26000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标准》,凸显了我国企业当下应对ISO 26000挑战的紧迫性。

一、国际有关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综述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众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是推动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力量。ISO 26000出台后,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为五类:

第Ⅰ类即专门针对劳工保护的标准,此类标准大多由民间组织发起,从国际劳工标准中演化而来,具有单一性、分散性。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引起广泛争论的是“国际劳工标准”、“社会条款”和“SA8000”。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社会责任规范,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也可以规范组织尤其是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

第Ⅱ类是国际标准化组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简称ISO)发布的ISO 9000ISO 14000标准,这两个标准主要针对环境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因为ISO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号召力,且ISO9000ISO 14000标准体系比较公正、科学、规范,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国家级标准。

第Ⅲ类是在评价与审计标准。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ability)于1999年所发布的“AA1000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为各种组织提供审计监督和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及标准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AA1000标准”侧重改革企业可持续报告的独立审验,并重建人们对于透明而有效率的商业实践的信心。

第Ⅳ类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性标准,包括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全球契约标准、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全球报告倡议(GRI)等。其中,GRI200610月发布了当前各界最广泛认可的第三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简称“G3”),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供关键平台和方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把ISO 26000单独归结为第Ⅵ类,即由ISO发布的、综合性的、具有广泛影响力、号召力及全球普适性的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发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责任的发展格局,不仅使原来只针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转变为针对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SR)”,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必然会加速推动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本文认为ISO 26000整合了全球现有的社会责任倡议、标准、指南和国际条约等工具,使得社会责任可以完美地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作为履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建立起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确保ISO 26000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二、SA8000ISO 26000的对比分析

SA8000SAI1997年颁发,但直到2003年,SA8000才因为我国国内有关媒体的报道而引起舆论的关注,而相关咨询和认证机构在介绍该标准之时,更是把其当作国际标准来进行宣传。我们不可否认, SA8000的推行,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外部压力,督促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劳资关系,激发创造思维,提升企业的声誉,使得企业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获得长远的商业利益。黎友焕,龚程威(2008)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平台,帮助企业顺利进入新兴市场并最终支持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新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但是IS026000发布以后,笔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方网站、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网站、中国ISO 26000评估与研究所网站、《WTO经济导刊》等公开资料整理收集,得出下图表内容。通过对SA8000ISO 26000从发起方、参与方、发布时间、参考标准、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原则、目的、宗旨、意义、是否用于认证以及备注等十二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SA8000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从SA8000ISO 26000是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的一次质的飞越和价值提升。

 

SA8000

ISO 26000

发起方 美国的NGO“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 国际标准化组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简称ISO
参与方 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 (一)六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即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工会、消费者和科技、服务等;

(二)参加国多达90多个,联络组织40多个,专家人数达400多人;

(三)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组织合作.

发布时间 199710 201011
参考标准 制订方声称参考,《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等国际性公约。实际上也少有参考以上条约。 整合全球现有的社会责任倡议、标准、指南和国际条约等工具,实现和谐统一,建立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确保ISO 26000具有全球性、普适性、一致性。
适用范围 制订方声称,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实际的适用范围有限。 普遍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组织。任何性质的组织(如企业,经济,公共事业,支持性、服务性行业等),无论其规模大小,无论其活动领域如何,任何地区,任何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可采用。
主要内容 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九个方面。 (一)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二)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三)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四)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

(五)社会责任的履行;

(六)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

(七)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

原则 公司应该遵守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其它规章和本标准。当国家和其它适用的法律、公司签署的规章和本标准所规范的议题相同时,应该采用其中最严格的条款。 (一)应用该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二)遵循七项核心原则,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目的 (一)发展、维持和加强公司的政策和程序,在公司可以控制和影响的范围内,管理有关社会责任的议题;

(二)向利益团体证明公司政策、程序和措施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促进全球对社会责任的共同理解,按照社会责任的最佳实践,向全世界愿意应用ISO 26000的所有组织(不仅限于企业),提供一个有助于践行社会责任的框架性指南,为支持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宗旨 制订方声称,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帮助组织通过改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表现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相互信任。
意义 制订方声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实际上却不是。 将企业社会责任 (CSR) 推广到任何形式组织的社会责任 (SR) ,在全球统一了社会责任的定义,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的方法。可以说,ISO 26000是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
是否用于认证 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用于审核的国际标准。 ISO 26000声明:它不是管理体系标准,不适用于认证目的,任何关于ISO 26000的认证或符合性声明都应视为对该标准的误用。
备注 关于SA8000,多数学者认为其具有某种贸易壁垒的特性,有的称之为“蓝色壁垒”。

SA8000实际内容看,制订方夸大其词,鼓吹其有效性和“国际性”。

SA8000的运行情况来看,应用范围不大,效果不明显。

(一)制定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是ISO首次将其工作范围由工程技术领域扩大到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领域;

(二)ISO 26000为非管理标准,为非认证标准,此外,ISO 26000不能用于法律规定、采购及合同目的。

1-1  SA8000ISO 26000比较

注:笔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官方网站、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网站、中国ISO 26000评估与研究所、《WTO经济导刊》等权威研究机构公开资料收集整理所得。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SA8000存有如下局限性:

(一)权威性较低

SA8000是由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布的,SAI200112月又发布了SA80002001,并且自我宣称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但是由于SAI机构的权威性较低必然导致SA8000的权威性大大受损,从而SA8000不能获得广泛认可,其影响力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黎友焕(2007)提出,SA8000作为美国一个民间机构制定的劳工保护认证体系,却被利益相关方机构尊称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凭借国际社会责任理论的卖点在世界各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掀起一场既不公平又不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SA8000最多只能说明是目前国际上几百个各种类型的关于劳工保护社会责任守则中的一个,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适用范围狭窄

SA8000仅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并没有涉及政府、NGO及非盈利性组织的社会责任。SA8000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仅仅局限为企业社会责任,但是通过仔细阅读SA80002001,可以发现,虽然名义上是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认证内容基本上只涉及劳工保护,且SAS000的具体条款大多缺乏实质性衡量指标,实践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困难。加上各国消费者及社会各界对SA8000的了解不多,即便是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也尚未承认SA8000标准。

(三)掺杂政治因素

没有实施“共同但有差别的”社会责任衡量标准,并掺杂政治因素。SAI把台湾作为国别来看待,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跨国购买公司的压力下被迫进行SA8000认证,几乎没有企业为了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主动申请认证。

(四)认证体系混乱不堪

SA8000SAI宣称为是可以被“第三方认证机构用于审核的国际标准”,但是目前为止SA8000在全球范围内的授权的认证机构只有九家,认证机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而且第三方认证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法律规范,不少中介认证公司都声称自己有资格经营企业SA8000社会责任认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仅广州的中信大厦里就有超过40家中介公司声称有权经营所谓的“SA8000国际标准”。SA8000认证体系如此混乱不堪,可信度招人质疑。

(五)贸易壁垒

SA8000留给世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贸易壁垒而存在。SA8000是由发达国家的民间组织制定且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的,这一过程中,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而且SA8000以其隐秘性和欺骗性的条款往往诱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进入“认证陷阱”,其复杂的认证程序、高昂的认证费用、繁琐的认证手续必将大大增加企业成本,成为抵扣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从而充分达到了保护发达国家产业、削弱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目的。黎友焕(2004)认为“SA8000作为一个认证体系,虽然其宗旨是好的,但是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因此,SA8000暴露出来的上述种种局限对社会责任认证标准而言都是极其致命的缺陷。社会责任认证体系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公众已不再仅仅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大社会环境下的种种社会组织,要么选择主动接纳ISO 26000,要么被动地卷入,而后一种方式必将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借助ISO 26000兴起的机遇,市场条件下各类型的社会组织都必须要定义自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遵循“共同但有差别”原则,规范自身社会行为,都必须被置于比以前更严格的社会监督环境之中,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使命感。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和演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平台,将帮助企业顺利进入新兴市场并最终支持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新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自本世纪初开始,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较早形成体系,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权威机构制定成文的管理规范,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

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早期的社会责任标准还只是企业的一种个体行为。 ”

在社会责任发展的历程中,多年来已有若干国际倡议、标准、指南等工具相继被采用。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用者对于众多不同的社会责任工具难以获得全面、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讲,现有的倡议,标准和指南中,没有一个是全面地处理了社会责任的所有各个方面的议题,每个工具都是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分别集中处理社会责任的单个或多个方面的议题。

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即日起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才结束了以上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对“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的统一定义。

ISO 26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责任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标准。翌日, 国家标准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参照ISO 26000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社会责任标准》 ,凸显了我国企业当下应对ISO 26000挑战的紧迫性。黎友焕研究员通过以下七个方面给大家做了分析:

一、国际有关社会责任评价标准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出台后,国际范围内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大致可划分五类,黎友焕研究员认为ISO 26000整合了全球现有的社会责任倡议、标准、指南和国际条约等工具,使得社会责任可以完美地融入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作为履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建立起全球社会责任共识,确保ISO 26000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主要分为七章,以简练、精准的语言阐述了与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相关的众多问题。

主要包括:社会责任的原则及其核心主题,以及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指导准则等主要内容,最终引导组织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1.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七大原则”:负责制、透明度、道德行为、尊重权利相关方利益、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

2.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七个核心主题:组织管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026000制订的意义

1、统一了社会责任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出台之前,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中,诸如SA 8000、环球服装生产社会责任原则(WRAP)、全球协议等国际倡议、标准、指南等工具相继产生并在局部范围得到采用,组织社会责任报告一直参照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AA1000等标准。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工具虽然对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们都只是分别从不同的广度和深度集中讨论社会责任领域的单个或者多个方面的议题,没有一个从整体上处理社会责任方面的所有议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认知和共识,这样对使用者来说,在众多不同的工具中难以获得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这些工具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因此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颠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认知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通过透明和道德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的责任。这些透明和道德行为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考虑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符合适用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一致,融入到整个组织并践行于其各种关系之中。”

   3、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有两项基本实践

   一是企业识别它的利益相关方并使其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实践,这是处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的中心所在。

   二是企业承认它的社会责任,包括承认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识别企业决策和活动的影响及其范围,因企业决策和活动影响产生的社会责任议题,处理这些议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4、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

以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要么是片面的(如SA 8000标准仅涉及劳工保护),要么是混乱的(如不少企业或评价机构仅以企业捐助额来宣传、评价其社会责任行为),其根由正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主题的曲解或误解,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它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

   5、突破了既有标准的“双面”形象

在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积极探索的同时,原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如SA 8000)亦被指责具有“社会责任”和“贸易壁垒”的双面孔。即这些标准既具有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进步的积极作用,这是其合理的一面,是其积极的影响;又是对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所设置的人为限制,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这是其不合理的一面。这种消极影响是通过设置企业社会责任门槛、具体是通过标准认证实现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带来的新挑战

1、企业的成本必然增加,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

2、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成为“柔性贸易壁垒(SoftTrade Barriers)”的可能性明显存在。

3、如何争得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五、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带来的新机遇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发布,是当前全球性的、愈演愈烈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此之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有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准则指导,凭借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强大号召力,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必然会再次掀起高潮,ISO 26000也必然会获得全球性地广泛认可。

黎友焕研究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在新世纪必然会带来几个方面的新机遇:

(一)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必然会成为现代企业变革战略运营规划的重要工具。

(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必然会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推动力。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或许会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 转型、结构升级的催化器。

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制定历程和结果来看,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还体现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恰恰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文明碰撞、价值融合的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有关部门更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各类社会组织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认识、准备和迎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所带来的挑战,积极参与到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游戏规则中去。

六、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在中国的应用

  (一)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1)我国企业整体层面分析。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层次比较低,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所经历的一样,我国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而紧迫的社会问题,如企业违反劳动、环保和食品安全法规等。

    这些社会问题,急切要求中国企业要积极地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整体上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比较低,但社会责任意识已有所提高,发展较快。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存在许多障碍,任重而道远。

  (2)我国企业类型角度分析

外向型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供应链中,与国外政府和企业打交道较多,在国外设置贸易壁垒时往往会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这些企业订单往往被要求通过一些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如SA8000的认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被迫履行社会责任的。

  (二) 政府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

政府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其强制力作用,积极引导和监督企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通过跨国公司把企业社会责任与订单挂钩传导入我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范围界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也存在较大的争议。

   七、我国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2 6000的对策思路

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挑战,关键在于把握好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综合竞争能力。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对我国未来影响的趋势分析,我们宜采取如下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的对策思路:

  (一)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有正确的认识;

  (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ISO 26000标准,密切关注,跟踪研究;

  (三)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风险预警机制;

  (四)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专门研究机构的作用。

浅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关注企业在就业、赢利和纳税方面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参与社会发展等社会问题上更多地承担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投入,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企业不仅要能创造经济价值,但还应承担社会责任。在必须正视社会责任的时代,企业只有把社会责任贯通于自己的管理理念、战略和方法之中,才能使企业真正抵御风险、提升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新的管理趋势。从企业的管理发展看,当代企业的管理正在传统的成本、质量和服务管理基础上走向社会责任管理。较高的道德水准正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关键优势。企业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而且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的过程。当代企业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要求企业能从社会角度考虑问题,把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使企业的发展有益于环境、公众和社会。
近年来,除了少部分企业把自身经济利益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在企业形象或公益性活动方面有不少投入。但是能够做到详细具体、系统深入地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在战略层面长期规划企业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公司的整体发展相互配合的企业却不多见。比如,国内很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做捐赠和慈善活动上面,而且有不少企业参与公益活动还是由于外部行政力要求或企业寻求政府支持的结果。大部分企业参与公益活动考虑更多的往往是从中得到的回报。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社会责任的理念和战略,其行为的效果也往往是非持续的。
        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的,一类是战略型的。反应型社会责任的履行,往往是单纯的公关或控制危害活动,虽能带给企业竞争的优势,但此种优势往往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多属此类。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视承担社会责任为共享价值的机会,既能给社会施加极大的积极影响,又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正应该是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方向。
二、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
1.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全方位社会关联涉取所需资源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业绩、社会声誉、关系及企业文化上。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投入。投入社会资本可使企业提升形象,并在与社会互动中发现自身价值,产出各种效益。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就是成功的案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资本的投入之所以可使企业树立形象,产出收益,首先是因为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声誉是企业的成功要素,声誉好的企业的产品总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同时,也有益于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员工人格和价值的企业可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有助于增进企业外部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吸引客户和投资者,提高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得到政府及社区帮助。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社会事项与企业利益相互关联,互有影响。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和有效控制从而使企业避险受益。
2.国际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西方,投资者投资企业,不仅要看公司的盈利情况,还要看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为了影响投资者、顾客、社会团体和政府,越来越多地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年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中国企业能否国际化,能否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看其能否符合这些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检验标准。如果面对诸如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常处被动,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将被弱化。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价值观不与时俱进
世界已进入一个开放变化、多元整合的全球化时代,与此相应,企业及其领导者决不能再单纯经济地、单角、单向度地经营管理企业,必须多元多面地整体把握企业,从战略角度形成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以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责任为切入点,贯穿企业的全部经管过程,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持续不断的互动,以发挥好企业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我国企业之所以很少能够做到履行社会责任与推进企业整体发展的互动就在于价值观念的滞后。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已不单是一个企业人,而首先是一个“企业公民”。“企业公民”是企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应该像公民那样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价值观被量化,越来越多的人投资 “符合道德规范”的企业,购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2.外部环境存在不利因素
当然,应当承认,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影响的企业已开始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把“企业公民”作为企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些企业多是大型跨国公司,其价值观的形成是跨国公司与包括各种环保、人权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功能缺失,弱势群体代言人数量不足,对企业形成制衡的力量比较薄弱,企业缺少充足的外界推动力。政府的职能也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因此,企业形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观需要克服不少困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拥有良好社会资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做好商业品牌的同时树立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
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着手于以下几点:
1.在价值层面上,形成社会责任理念
充分认识承担社会责任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致性,并尽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由反应型向战略型的转变。在明确的战略思想支配下,分析社会环境,考虑社会利益,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
2.在机制运转上,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
积极进行从政府和社会拉动向企业自主推动的转型。因为,政府的宣传和推动,社会环境和利益是把双刃剑,既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又会使企业陷入政企不分,导致腐败,产生社会压力。加大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监督和制衡力度,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在全球化上,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
国际上,众多的组织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咨询和推广应用,不少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深入研究和丰厚经验,积极与这些组织和企业建立关系,可以又快又好地、更快更好地推进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作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努力承担以下八大社会责任:

1、明礼诚信
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诚信缺失正在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营,由于企业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随时可见,消费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损失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很多企业因商品造假的干扰和打假难度过大,导致企业难以为继,岌岌可危。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必须承担起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社会责任。

2、科学发展
企业的任务是发展和赢利,并担负着增加税收和国家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承担起发展的责任,搞好经济发展,要以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为前提,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纳税份额,完成纳税任务,为国家发展做出大贡献。但是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任何企业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也不能只顾局部,不顾全局,更不能只顾自身,而不顾友邻。所以无论哪个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在“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特别紧缺的国家,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企业不能顾此失彼,不顾全局。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并要下决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保证经济的运行安全。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持续,再翻两番的目标才能实现。

4、保护环境
随着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

5、文化建设
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特别是公共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脱除贫困、走向富强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医疗卫生工作不仅影响全民族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劳力资源的供应保障。文化建设则可以通过休闲娱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国家,由于前一个时期对这些方面投入较少,欠债较多、存在问题比较严重。而公共产品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固然是国家的责任,但在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扶植困难、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分出一些财力和精力担当起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责任。

6、发展慈善事业
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还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农村的困难就更为繁重,更有一些穷人需要扶贫济困。这些责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业为国分忧,参于社会的扶贫济困。为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广大企业,更应该重视扶贫济困,更好承担起扶贫济困的责任。

7、保护职工健康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的工作与收入待遇,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了应对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也为了使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护工待遇的责任。作为企业要坚决作好尊纪守法,爱护企业的员工,搞好劳动保护,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保证按时发放。企业要多与员工沟通,多为员工着想。

8、发展科技
当前,就总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较差的,资源投入产出率也十分低。为解决效益低下问题,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煤、电、油、运的消耗,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尽快改变技术落后状况,实行了拿来主义,使经济发展走了捷径。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引进风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严重,很多工厂几乎都成了外国生产线的博览会,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发,加大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努力做到创新以企业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