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魏立平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各类组织、各阶层人员共同的任务。作为重要社会组织的企业,不管属于什么性质、什么类别,都要通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及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履行经济责任,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它的主要涵义是企业为了盈利,必须生产社会成员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使社会成员获得好处。换言之,企业的经济责任就是通过生产经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它的基石是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总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丰富的物质成果,才能把和谐社会建设置于现实的土壤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社会各个方面都肩负着发展的重任,但首当其冲的还是企业,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肩负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天职,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任务。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类企业都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千千万万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的集聚效应,就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做大中国经济的“蛋糕”,就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就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会为社会和谐提供物质保证,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履行法律责任,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局面的形成

法律责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履行的起码责任,其涵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企业管理要通过各种法律和民主的方式追求安定和谐、建设和谐企业。
从企业内部来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本管理。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尊重职工人格,关注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改善工作环境;规范劳动合同,明确工时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不能低于法律或行业最低标准,努力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工资标准要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而提高;企业要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有序运行;坚持不懈地开展对职工的素质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规范职工自身行为;要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提高适应激烈竞争的能力。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劳资关系,也是对职工的有效激励,可以增进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协调、处理企业内部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这是整个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基础。
从企业外部来讲,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依法经营,主动处理好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尊重和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行为,持续不断地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这样既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又减少或消除了因企业不道德行为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企业追求并努力做到内部的民主管理和外部的依法经营及其产生的正面效应,就是企业以自己的行为促进全社会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

履行道德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任何企业都必须承担应有的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涵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活动应当遵循社会倡导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平等交易、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保护环境等基本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企业应当追求的道德目标,更是企业必须努力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中外企业的实践证明,诚信是企业的求生之道、立足之本,是高绩效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要素,成功的经营者无不把诚信视为企业的生命。因此,企业经营应该努力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做虚假广告,不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漫天要价;不偷税漏税,不做假账,不虚报数字;要做到一诺千金,说话算数。所有这些,都是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和谐社会的信用基础,也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基础。
企业道德责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从尊重自然、关爱民生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在企业内部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努力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决策层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决策应该引进生态环境伦理的理念,对决策进行伦理分析和评判,用伦理标准检验决策行为,所有重大决策都必须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要求,绝对不能污染周边环境、破坏周围的生态,确实保证让周围的公众喝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履行慈善责任,促进第三次分配方式的尽快形成

为了遏制和消除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体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念和建议,就是倡导、鼓励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为社会和他人,特别是为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主动捐献,以改变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利益矛盾,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弥合因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人际冲突和社会裂痕,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企业而言,进行社会捐献,就是履行慈善责任,其涵义是指企业从利他主义的道德责任感出发,参与非强制性的或者非由法律或伦理要求的社会捐献活动,努力达到社会对企业成为出色的企业公民的要求。
从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公众全面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因此,当企业发展壮大,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资本积累后,就应当用各种方式回报社会,特别是通过慈善捐献帮助贫困地区、救助贫困人群,用自己的财富造福社会,以自己的爱心和行为回报社会。这样既表现了企业的道德良知,又建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履行慈善责任,促进社会第三次分配方式的形成,为解决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的问题,为建设以公正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而做出历史性贡献。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陈清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央提出了两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构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使中国蕴涵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更深刻地融入国际分工,跨国投资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向着有利于中国方向的转变。使我们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存在缺陷,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凸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现在,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高收入与低收入、经济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的不均衡已经到了相当程度。高投入、低效率、重污染的经济增长机制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繁重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除政府外,企业是当今社会最有力量的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处于特殊的地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二是在企业外,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就是说,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主动履行环境友好并承担对员工以及利益相关者,如顾客、社区、债权人等的责任,至少不应损害他们的利益。就是说当今的企业,应超越惟利是图的境界,除有追逐利润的本质外,还应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有“公益性”的一面。

实际上,企业是一个“多面体”。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它追求最大利润;作为法律范畴的企业,要作好的“企业公民”;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它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使命,而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它正逐步成为刚性的制度约束;不仅是一种理念、文化,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实践。在体制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极低的经济水平上起步的。在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为解决温饱和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国家和企业的注意力几乎全集中于短期经济利益,不惜代价地创造经济增长。尽管在当时是不得已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形成了急于求成、“有水快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机制,它的惯性一直影响到今天。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发展理念逐渐进入了误区。如在经济增长的量与质的关系中,往往把速度和数量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中,往往把增长等同于财富、增长就看做是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见物不见人,忽视发展的均衡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只想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甚至企图“征服”自然。这些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企业。

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以大量的资源、劳动力和环境投入,换取高增长。例如:

我国经济增长中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近两年投资率已超过40%,2004年达到43.9%。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4年超过了67.39%

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比较低,平均只相当于美国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与世界水平相比,吨钢综合耗能高出21%、发电厂供电耗煤高出22.5%、水泥综合耗能高出45%。

全社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只相当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

环境污染比较重,200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已占30%,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已达1/3。

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最主要的是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尽管我们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不管怎么讲,我们确实浪费了过多的资源,还没有超越以大量消耗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不可持续的。勉强地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也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报复,不可能造福于大众。

国家经济技术指标的落后,实质是企业落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实质是企业发展模式落后;国家经济增长质量低,实质是企业效率低。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相当规模,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瓶颈;而较低的资源效率又放大了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GDP只是按市场价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总量,并不等于财富。它不能很好反映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结构(包括资源、环境);也不能反映产出品的质量。搞不好就会出现“没有发展的GDP”、“没有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例如,经济总量扩大了,但可能结构恶化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下降了,地区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综合质量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粗放发展模式所创造的财富,远不如GDP增长表现的那么多。如果把资源浪费和土地、大气、自然遭到破坏的成本计算在内,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更要大打折扣。这一方面使人民可分享的蛋糕比预计的少了许多;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迫使全社会要长期付出代价;三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风险很大部分会转移到银行,会积累系统性经济风险。

评价增长方式主要看三个指标:一是维持经济增长投入要素的结构和数量,即投入资源的结构和资源消耗率;二是环境受损害的程度、可修复性和修复的成本;三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由主要依赖资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投入,实现量的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使提高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往往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责任单位。企业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扮演特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必须增强社会公德、增强责任意识。要改变已经相当普遍存在的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理念。实际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原则上讲都是必须靠企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悄然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取得认同,不仅自己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并开始纷纷要求合作方、供应商必须接受劳工保护标准、环保标准的审查。由此在国际上形成一股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各国、各企业无不感到他的存在和巨大影响。

联合国1999年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要求加入的企业自觉遵守人权、劳工、环保和反腐败等原则。世界银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守纪律、尊重人以及有利于所在社区和环境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在此基础上,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之后又出现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些都是指导和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守则。

SA8000是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道德规范。它突破了传统守则形式,把非经营性、非技术性的抽象道德、精神、理念层面的内容标准化了,是可以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自愿性标准,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的道德指数。这一标准不仅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所接受,而且很多跨国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纷纷加入这一运动,以此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重塑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不仅率先垂范,并要求合作企业、配套企业、供应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基地,都要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守则。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内容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要承担应有责任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可以借助的工具。

改革开放后,在批判“大锅饭”的同时,一些企业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在利润至上的引导下,一些企业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不惜以拖欠工资、剥夺职工、制假冒牌、坑农害农获取短期利益,甚至偷税走私、圈钱逃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企业追求利润,必须来之有道;成熟的企业有比利润更高层次的追求。必须承认,在任何时候企业与社会的各种关系都存在一种基本准则。有的部分是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反映在支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道德、惯例、责任感和价值观中。这些准则往往并不像经济现象那么清晰明白,通常较为复杂,甚至含糊不清。例如,企业除了遵守法规、照章纳税,还必须诚实守信、善待员工、使员工有机会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社区、促进社会和谐和回馈社会等。

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普遍增强,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的诚信、品牌等一样重要。取得社会公信的企业更被市场青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成功,管理者必须像对待经济问题一样,使承担社会责任变成企业战略和企业行为的有机部分,积极理解并对非经济环境和非经济力量做出正确的反映。

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公司对员工的法定义务,公司政策和措施应促进公司内部的和谐;还必须考虑公司行为是否有利于公众利益、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企业也将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

来源:国研网

社会责任,竞争力新标准

人民网记者 王薇

●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具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间的合作,中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国际差距并不大,但还要提高执行效果,这首先需要加强对话

壳牌、宜家、巴斯夫、辉瑞制药、德国大众、韩国电力、汇丰银行、德勤会计师行……几百家国际知名公司的老总们日前聚首上海,出席全球契约中国峰会。参加峰会的还有联合国、世界银行、透明国际、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国内一些大企业,这次吸引他们的不是投资前景或商业利益,而是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关乎企业道德的问题。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失业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不安。全球契约所倡导的企业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4个领域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新内容。正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所说:“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消除贫困,企业义不容辞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是较早响应全球契约的非政府组织,由热心于社会扶贫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组成,通过投资开发带动贫困地区走共同富裕之路。10年来,“光彩事业”已实施投资扶贫项目上万个,1万多名企业家参与,解决数百万人就业,捐赠总额近百亿元。副会长谢伯阳说:“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共识和行动,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新希望集团是我国最早加入全球契约的民营企业,董事长刘永好也是“光彩事业”的最初倡议人之一,他介绍说,企业发展壮大了,不能忘记企业公民的义务,合作开发扶贫的形式实现了企业和当地贫困人群的双赢。作为一家农牧企业,目前正在世界范围流行的禽流感给新希望集团带来很大损失,但集团仍然拿出1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帮助农村养殖户减少损失,并派出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农民合理防御、合理用药。

像新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不是少数,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在消除贫困方面履行着社会责任,同时,也在利益相关方中建立了信任,树立了品牌,实现了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均瑶集团在“三峡投资光彩项目”中,在湖北宜昌建了畜牧场、加工厂,解决了1500人就业,还捐赠100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300个中西部贫困县3万多名大学生,集团累计社会捐赠超过3000万元,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获得了“中华慈善奖”。

扶贫合作是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企业家们达成共识: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应该与政府、社团等社会行动者合作,帮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企业装上“绿色心脏”

全球契约有3个环境原则:采用预防性措施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主动行动、承担责任;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利用创新方法减少消耗、保护环境,是当今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罗曼·费彻在峰会上介绍,环境责任意识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如今供应商在合作中已经引用了环境指导原则,这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一个对自然环境不负责任的企业很难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为企业装上“绿色心脏”,在企业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已经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而是关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发展中的中国更加重要。国内很多企业创业于20年前,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重视不够,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道路的时候。

首钢曾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目前排名第四。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毛武介绍说,环保不仅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也不只是末端治理,首钢近年来正从被动的清洁生产走向主动的循环经济,吨钢能耗、水耗逐渐接近国际水平,余热余气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回收利用。首钢厂内的群明湖还构成了一条独特的生态风景线,“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在厂区内就能见到。

专家指出,绿色环保不仅是节省,更重要的是再设计,利用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这一点对制造业尤其重要,因为再设计是间接的、长久的减少环境成本,对环保的作用更大。

道德标准作用显现

此次全球契约峰会上吸引记者最多的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首部比较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指标,由国际测评机构雷普特斯(Re-puTex)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公司治理中心,咨询了150家中国企业、社会和政府组织之后完成。机构全球首席执行官劳雷尔·格罗斯曼说:“在华经营的公司拥有了用于定义社会责任型企业行为的参考标准。”

具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间的合作,这一点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雷普特斯此次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包括公司治理、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工作场所实践4个方面,每一方面细化出数十条具体标准,从信息公开、财务管理,到企业文化、员工健康计划,甚至艾滋病防治,都有具体行为标准,并可依据标准计算综合指数。公布这些内容,标志着企业控制和管理信誉风险的能力。

在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已经在很多商业领域得到应用,成为企业挑选合作伙伴的参考指标,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不仅影响合作效率,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此类理念和标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一些大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正逐渐发挥作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遐龄教授参与了这一标准的制定过程,他介绍说,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企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目前国外的标准还不能有效区分中国企业的优劣表现,制定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非常必要,中国目前在包括法律法规等在内的企业社会标准与国际差距并不大,但还需要提高执行效果。这需要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外国大企业间加强对话,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不仅不能让社会责任成为新的经济壁垒,更要让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目前,全世界已有2500家企业、商会、非政府组织加入全球契约,中国的中石油、宝钢、海尔、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等51家企业和组织也已经加入,认同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尽管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和反商业腐败领域,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之路上仍需加把劲。

链接

有关全球契约峰会

1999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全球契约倡议,号召私营部门承诺遵守国际行为准则,承担维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责任。2000年7月,安南邀请部分世界知名大公司代表在联合国总部集会,正式启动全球契约。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下特设全球契约办公室,5年来,在英国、德国、巴西等地共举行了20次全球契约论坛和研讨会。2004年6月,全球契约首次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400多名代表与会。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召开的全球契约中国峰会规模更大,有800多名代表参加,并加大了中国企业的参与力度。

《华东新闻》 (2005年12月05日 第三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社会责任:全球企业的市场“门票”

张锐

11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全球契约中国峰会不仅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格最高的企业责任大会,而且也是联合国第一次在纽约总部外举行的契约峰会。会议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念既是对传统企业商业行为的全新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企业发展战略的全球走向。

企业价值观的重新抉择

企业作为典型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唯一偏好在传统经济学中获得了最充分的诠释和最有力的支持。然而,在如今企业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主体和最重要的经济力量的同时,传统经济理论即“股东中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由此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在这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成并非完全是理论推演与突破的结果,更大程度的推广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当美国服装制造Levi -Strauss在8年前雇用年轻女工在类似监狱般的环境中工作一事被媒体曝光后,为挽救公司形象,Levi-Strauss遂草拟了一份公司社会责任守则。随后欧、美、澳也后出现一些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多边组织,形成一股社会责任推动浪潮。在此基础上,美国社会责任国际(SAI)组织联合11个国家的20个大型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工会、人权及儿童组织、学术团体、会计师事务等组成SAI咨询委员会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即SA8000。

应当指出,虽然迄今为止SA8000只是一个非政府标准,但其主要精髓却与许多相关国际组织的权威性规定不谋而合。也正是如此,SA8000如今得到了全球许多企业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全球共有36个国家的285家组织机构获得SA8000认证证书,其中中国有45家。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评价,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执行主任、全球契约峰会的主要策划人乔戈·凯尔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越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速度也就越大。”

跨国公司的“道德革命”

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最近的10多年时间中持续不断地开始了“道德革命”,如索尼爱立信推出的“绿色伙伴计划”,福特公司推出的“亨利·福特环保奖”,迪斯尼作出的员工工时每周不能超过40小时的承诺等。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开始,全球各大跨国公司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外界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而且毫不隐晦地“自爆家丑”。在长达77页的责任报告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披露了自己在过去两年中因为空气与废物排放被罚款100多万美元的事实。和GE一样,耐克公司在其社会责任报告承认与其签有合同的供货公司中的确存在着盘剥工人,强制工人超负荷劳动的情况。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与那些躲在“黑幕”之后或者对公众下套设局的企业相比,这些阳光下的跨国公司尽管露出了自己的“丑陋”,但其日渐趋浓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为自己赢得了未来更大的主动。

跨国公司从追求利益的本质出发,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特别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分离而是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企业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正视“新贸易壁垒”

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性的生产协作和分工主要是在跨国公司已经布局好的市场链条中进行的,遵守跨国公司间逐渐形成和被认可的游戏规则已经是我们在进入国际市场中无法规避的选择。对于中国出口加工和外贸企业社会责任的监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频频“发难”的重点。包括麦当劳、耐克、迪斯尼、沃尔玛等公司在内,相继开始旨在对于公司的中国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劳工标准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一些公司还在中国公司内设立了相关的社会责任部门,对中国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劳工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与此同时,在跨国公司和中国供应采购商之间出现了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组织,一些行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守则。最新消息显示,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中国轻工业产品进口国的贸易组织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SA8000标准的认证,否则就要联合抵制进口。

于是,对于席卷而来的“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国内一些舆论作出了极具政治色彩的另类解读。不少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认证标准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绿色壁垒之后,针对中国发起的新型贸易壁垒。从发展趋势来看,将社会责任标准与国际贸易某种形式的挂钩或联系将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将自己放在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体系中进行丈量。

因此笔者认为,承不承认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代表着中国企业的胸怀与气量,而能否践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则考验着中国企业的勇气和能力。

做负责任的“中国造”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安南秘书长倡议的“全球契约组织”后,中石油、宝钢、海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等51家国内企业和组织已先后加盟,积极投身于承担企业责任的事务中。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中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试图通过企业自律机制而强化相关社会责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设计与构造、规范与落实必须借助政府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政府首先将自己的观念拨正到社会责任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与机制的创新。包括,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填补相关法律“真空”,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监督检查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并予以十分明晰的奖励与处罚;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帮助企业建立财务、环境、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信息公布渠道;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关注创造财富英雄的同时,更多地张扬承担社会责任的英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2

改革开放26年来,伴随着生产力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为市场繁荣、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做出了贡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尽到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提供大量税收等形式履行了很大的社会责任。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某些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只讲经济责任不讲社会责任的倾向,比如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有的企业搞不正当竞争,有的尽量逃避税收和社保缴费,有的较少考虑社会就业而将包袱甩向社会,有的较少考虑环境保护而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有的惟利是图欺诈消费者,有的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谋取利润,有的拒不提供公共服务,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如此等等。

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放在突出位置。所有企业都应该明确,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既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规律,又尊重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把自己的企业当做一个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任务,明确社会责任范围,规范自身行为,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同时强化政府的引导责任。应该尽快制定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政府政策机制上对企业形成鼓励和约束。

积极倡导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常化、长效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 TO,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企业应当借鉴和参与世界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行动,有关方面应多组织开展一些促进活动。要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制的轨道;尊重和保护各项人权,废除童工,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积极推动企业对环境负起更大的责任,鼓励发展和推广无害环境的技术,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要通过各种措施,推动我国企业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

形成一种正确的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相协调的责任机制,科学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建立在企业可能负担的基础上,不能假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企业搞乱摊派、乱收费。要根据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根据企业的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符。要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考评体系。

(作者:王茂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