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及对策

作者:郭 翠 宋国敏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东省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山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如何、应该如何优化等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山东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对策

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社会责任对山东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8DGLJ13);2018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管团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CZ201810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企业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组织形式,在赚取更多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对各个利益主体履行相应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会损害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引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问题。山东作为传统的经济大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山东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和利润额度的重大突破,更应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维护企业声誉,保障相关者的利益,增强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健康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山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目前,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开始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例如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坚持“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价值观,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服务社区、纳税等各个环节都不会疏忽;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曾经获得“食品饮料行业A股上市公司最佳社会责任报告”。综合来看,山东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效。

1、公益慈善活动增多。山东企业在慈善捐赠、社区公益活动方面具有较大进步,面临自然灾害捐款的企业越来越多,还有部分企业专门成立公益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贫困地区等,而且根据调查,民营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已经开始领先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2、劳资关系有所改善。近年来,企业面临的重大劳动纠纷事件减少,并开始关注员工的利益,成立工会等类似的机构,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员工的想法,为员工解决婚恋、资金紧张等各种问题,同时拖欠工资的现象也减少了,并能足额缴纳社会、医疗等保险。

3、环境保护取得效果。从2017年开始,山东省迎来了严格的环保检查,小到养殖厂,大到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都面临污染带来的关停风险。2018年初,山东省又召开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员大会,因此很多企业开始抓住机会转型发展,研究引进新的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自然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4、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随着政务公开和各大热线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杜绝产品造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消费者利益。如,山东石横特钢集团坚持质量第一,荣获“山东省用户满意企业”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山东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企业只是按规定落实政府的政策。根据润灵环球企业社会责任评分数据得知,山东省的社会责任平均综合得分仅排19名,并未进入中等行列,因此总体上来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意识不高、披露不到位的问题。

1、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是应规发布。对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出于自愿目的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仅占39.9%,可见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并不强。

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完善。企业可以采取出具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出具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也可以对报告进行第三方验证,增强真实性。但是,大部分的山东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做法仅停留在表面,一方面部分企业并未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报告过于笼统,缺乏量化的数据指标;另一方面即便出具了社会责任报告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第三方监督机构,真实可靠性无从谈起。

三、山东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纵观政府的政策,并没有对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统一的界定,对于各个利益主体的责任也仅停留在不违法的层面上,缺乏具体的、深层次的要求,更没有出台有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因此导致部分企业抓住这一漏洞避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执行缺乏保障。根据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来看,只有当企业正常经营、获得相应的利润时才能保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对于成立时间较长、受政府资助的企业来说,企业正常运行没有问题,但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资金链、供应链都面临较大的挑战,导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综合机构监督企业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环境等利益者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另外,大部分的员工、消费者和公众的监督意识也不强,员工基于管理者的压力导致维权的意识降低,消费者大多嫌麻烦,以“不再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应对,公众偶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一般也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最终导致监督机制不完善。

四、山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化对策

根据山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公众监督”的优化体系。

(一)政府。政府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宏观把控的作用,必须正确引导企业,制定相应政策和奖惩约束机制。

1、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模板,设计第三方验证体系。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责任报告的模板,要求企业定期出具统一格式的社会责任报告,便于统一审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公正的评判,并专门成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机构,向社会公众证实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

2、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评价标准。政府应该聘请专家结合山东当前的经济形势为山东企业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包含环保、公益、员工、消费者、投资者等各个方面,定期进行评价,并成立相应的档案进行记录,对于社会责任履行成效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进行公开表彰,对于履行社会责任懈怠的企业进行通报、惩罚。

3、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履行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政府作为引领者和调控者不能对此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企业的差异提供政策的支持,例如考虑行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成长阶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可以考虑给予税收、贷款等优惠,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具备更大潜力和更大效益的企业社会责任。

(二)企业。企业是社会责任履行的主体,不能将履行社会责任当作负担,也不能将履行社会责任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山东企业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自觉增强责任意识,自愿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好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公众等相关者的利益。

1、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灌输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投资者、员工都能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定期开展宣传讲座,加强企业与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有突出成效的企业之间的交流,从意识上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2、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企业正常经营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因此山东企业要想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必须抓住山东省转型发展的新机遇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自身发展壮大,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管理理念都应该进行创新,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社会公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与坏会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社会公众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履行的受益者和监督者。目前,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对社会公众的监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社会公众遇到企业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等问题时,应该本着真实、负责的态度进行维权,约束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时刻监督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海平,王立杰.陕西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9(3).

[2]李子玉.邯郸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3]胡孝德,朱庭萱.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以浙江省2012~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J].财会通讯,2016(18).

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作者:武璐瑶

[提要] 最近相继爆出来的“黑作坊”、“黑外卖”、“海底捞事件”等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抱有强烈怀疑态度。本文选取食品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食品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揭露影响食品行业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对我国企业、社会等团体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以达到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济后果;披露水平;食品行业

本文为大学生科研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基于食品行业发展的视角”(项目编号:2017tlxydxs059);指导老师:张艳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领域造成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

(二)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研究

1、国外社会责任研究综述。20世纪50年代,与谢尔顿的观点略有不同,博文将社会责任概念具体化了。他的观点即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目标来制定自身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作为企业,想要得到长久发展,要求企业在制定决策时不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关心社会大众的利益。

20世纪60年代,弗雷德里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寻求社会发展的进步应该与承担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弗雷德里克认为:作为商人,不仅要承担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责任,还要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由于经营模式的改变,社会中企业的个数也越来越多。1967年,戴维提出了新的理念,他认为社会责任不仅需要商人来担负,也需要企业来承担。因为随着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逐渐增多,很多研究表明研究社会责任不仅要考虑商人的职责,还应该依赖于企业在社会责任中起到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学者Carroll将社会责任内容分为四种,即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Carroll认为这四种责任所占份额比重不是相等的,而是按金字塔形状呈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人类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1995年,GrayR.H.Kouhy等人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环境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好坏具有一定的影响。即:环境披露中包含社会环境披露,社会披露中也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虽然与西方先进理论相比,我国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近年来,我国社会责任理论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2、我国社会责任发展历程。《市场经济百科全书》中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享有的社会福利而应当关注的道义上的责任”。公司不仅对政府、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还要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21世纪初期,葛家澎、林志军将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是要出具和经营活动有关的报告,还应关注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学者黎精明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为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管理者服务;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司经营和发展状况的信息;并与企业管理者探究如何致力于公司经营发展,为其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与参考。

2006年,学者李正将经济、环境、社会三者进行了综合,他认为公司对社会的负责不仅仅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考虑企业利润最大化,还应确保社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同时还应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2012年,马连福、张琦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两种不同形式,即:反应型社会责任以及战略型社会责任。战略型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将重心放在制定能创造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方面,旨在提高效益的提高。反映型社会责任是指协调处理好公司与所在地政府和社区之间关系,使其达到和谐共赢的目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由于社会持久发展的需要,协调社会和企业关系已成为重中之重,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社会责任会计为会计学发展中的一个分支。除了继承了会计学的基本原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还涉及了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职责,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代理产生的成本由代理人承担,代理人为了降低成本,会通过主动披露信息的方式,向委托人报告其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是否良好,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2、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被提出并开始渐渐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公司长久发展,必须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做出的选择。企业意识到公司长久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鼓励,为了获取利益相关者支持,企业开始主动公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3、信号传递理论。随着公司生产经营的扩大,造成了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信息了解各有不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分布不均容易造成利益分布不均。企业要充分发挥信息传递机制的优势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存在的问题。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主动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公司会计信息,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提升公司形象和声誉,使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马连福在2007年的研究表明,规模大的公司受到公众关注程度高,那么为了赢取社会公众信任和支持,他就更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这意味着公司发展规模越大,其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就越多。

(二)盈利能力。企业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更有信心向公众披露企业信息,以此提高社会对企业拥有继续发展能力的信任。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就越强,其信息披露的水平也就越高。

(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采用融资方式不当,使公司暂时丧失了按时偿债的能力,而最终导致投资者收益存在可变性的风险”。当存在财务风险问题时,企业出于维持与债权人良好的关系以及自身发展的考虑,会主动披露企业有关信息,但同时会尽量避免披露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股权性质。国有控股比例提高有助于政府对企业经济和政策上的直接支持,公司要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公司的国有控股比例。拥有了政府强大力量作为后盾,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也会有多重的经济保障,企业也会更乐意披露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承担其社会责任。

(五)企业成长能力。企业的成长能力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通过不断的经营活动而形成的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企业成长能力强,则表明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与此同时企业更乐意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六)股权集中度。当一个企业的股权相对比较集中时,拥有股权较多的大股东会对企业披露信息加以干预,以获得更充分完整的企业信息。在公司占股较多的股东为了实现更多的个人利益,会主动要求公司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

(七)独立董事比例。企业中独立董事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是否进行正确投资决策进行监管。当公司内部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越高,其对公司的监管力量也就越强。随着公司独立董事意识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他们主动披露企业会计信息的意愿也就越高。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造成的经济后果

立足于我国现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本文经过查询我国现有上市食品企业提供的信息披露报告,经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企业现有披露存在问题会造成以下经济后果:

(一)股价。对选取的上市食品企业集中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很多企业都有出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报告,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信息披露。但也存在很多问题。(1)披露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对信息的披露和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考虑;(2)披露内容较少,信息披露仅仅涉及股东和债权人的披露,对企业盈利状况、公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很少涉足。这就导致上市公司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会急于抛售股票,从而导致公司股价会大幅下跌。

(二)供应商、客户关系。现在食品公司还没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对企业的重要性,食品企业对客户满意度调查方面信息披露较少。由于消费者是公司经济来源的支柱,企业披露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客源消失、经济下滑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关注协调好供应商、客户关系尤为重要。

(三)环境情况的完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信息披露中只对环境做出保护的贡献简单披露,缺乏对自身的反思。虽然现在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逐渐耗竭等巨大代价。因此,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保护环境即是保护发展。

(四)职工培训方面。虽然多数企业对员工都有相关的业务培训,但多数企业只有标题式的简单记录,对于培训活动后所带来影响几乎没有提及。这表明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最大的财富来自于员工的贡献,公司员工业务能力提高对公司长久发展的重要性。

(五)社会责任方面。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较好,纳税状况良好,因此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尽管如此,企业对社会贡献方面仍有许多的不足。大部分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仅仅做一些公益事业即可,这表明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了解较为狭隘,缺乏客观认识。

四、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改善建议

(一)政府监督

1、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完全出于自觉状态,公司是否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受多重因素影响,这种模式下导致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充分说明了这种披露模式亟须改进。政府应该制定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改善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统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信息披露报告的披露标准缺乏统一性,使得各个企业呈递的报告无法进行对比。因此,制定统一的披露标准,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效率,确保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加真实完整,

3、发挥政府有效监管手段。审计监督应定时定点进行,政府应该建立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审计的相应机构,审计机构在审计监督时要出具审计报告,提供审计意见。

(二)企业自身方面

1、提高企业的披露意识。要想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首先就是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识,在提高披露意识的同时寻求更有效的实施手段,在确保信息披露充分的情况下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

2、提高食品行业专业人员业务素养。企业管理者重视对企业信息披露,只能从公司管理政策上解决问题,而真正披露水平的高低要依赖于专业的会计人员。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对信息披露操作人员的业务培养,重视加强专业人员理论基础,尤其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相关知识。企业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也要关注操作人员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社会方面

1、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现在社会网络媒体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能力之大是人为力量不能替代的。我们要依托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民众的关注意识,让社会大众参与进来,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2、加强社会中的第三方监督。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得社会公众对食品行业所呈现的信息披露报告真实性产生质疑,为了重新赢得公众信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是刻不容缓的。第三方监督独立开展监督审计工作,拥有自己独立的评定标准,有助于提高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五、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被完全暴露出来。本文通过分析食品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会、企业三个不同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能提高企业的披露意识和公众的监督意识。同时,希望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为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

[2]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J].社会科学,2010(2).

[3]阳秋林.构架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2).

[4]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3).

[5]沈洪涛,金婷婷.我因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

[6]马连福.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资本市场,2012(5).

中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分析

[提要] 大多数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都没有对企业类型进行细分,忽视企业内部差异性的影响,导致结果失真。本文选择707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细分企业规模类型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企业对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而企业对员工、社区和客户与财务绩效负相关。在企业规模分类研究上,发现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方向和大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企业规模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三角洲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17A03031341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西方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对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忽视,因此带来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血汗工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企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经营危机。因此,为了应对这些经营危机,企业家开始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业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制造业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承担和履行其企业社会责任。但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体,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盈利,因此许多学者站在企业绩效的角度上开始研究中国制造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时候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假设

近年来,许多学者们都对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企业财务绩效(CFP)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两者的关系一般存在着三种类型: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其中负相关和不相关占了少数,大部分研究表明两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ramrner等(2006)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投入行为,结果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往外流出,但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价值,因此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绩效有所下降,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得企业财务绩效下降。相比之下,McWilliams和Siegel(2000)、石军伟(2009)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影响。但是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得企业财务绩效上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上看,企业满足了相关利益者的期望,会降低风险溢价,使得企业成本不会因为与利益相关者争执而提高,如: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利于企业日常经营、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能提高客户消费粘性、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保证原料供应、与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与债权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得降低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会使得了两者之间的契约成本大大降低。Simpson和Koher(2001),付强(2013)等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财务绩效。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a: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b: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c: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d: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e: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f:企业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g: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整体上,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但有部分学者的结论却截然相反,是因为该部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都没有对企业类型进行细分,都基本基于一级分类基础上进行回归,并没有把企业细分,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差异性的影响,这种研究导致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个指标上的相互抵消,消除了细分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结果失真,因此才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我国,在企业的规模大小的划分上采取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划分为大、中、小、微四大类,这四类企业由于其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陈宏辉和王江艳(2009)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履行情况因不同规模类型企业的企业状况而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也应考虑到企业的规模类型对社会责任认知和履行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企业规模类型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方向和大小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的时间跨度是2012~2016年,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环保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通过以下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第一,2012~2016年连续5年上市的,且期间不属于ST、*S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第二,剔除缺失财务绩效指标数据和净利润为负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基于以上筛选标准,最终得到707家上市企业。由于上市公司中不存在微型企业,因此本文的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三种。(表1)

(二)模型构建。根据研究假设和所收集的数据的特征,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ROAit=?琢+?茁1PTit+?茁2EIit+?茁3EPSit+?茁4IRit+?茁5TAXit+?茁6ENVit+?茁7ERit+?着it

i=1,2,3,4……代表第i个截面成员,t=1,2,3,4……代表2012~2016的5年的时间,?着it代表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在全部企业的回归中,应付账款周转率(PT)对应的系数为0.000050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了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会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两者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促进了企业发展和提高了企业财务绩效,验证了假设1a: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股利支付率(EPS)对应的系数为0.04878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了企业对股东进行社会责任会使得股东对管理层更加信任了,降低了企业管理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委托问题,使得企业管理能够快速做出决定,验证了假设1c: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息支付率(IR)对应的系数为0.0000010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了企业对债权人进行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利于企业再融资,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验证了假设1d: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税率(TAX)对应的系数为0.43990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了企业对政府进行社会责任使得企业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企业日常的经营,验证了假设1e: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但是,员工获利水平(EI)的系数为-0.004316、环境保护支出率(ENV)的系数为-0.073669和营业成本率(ER)的系数为-0.069148,此三者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但是该三个变量的系数为负,这与预期不合,即假设1b、假设1f和假设1g没有通过检验,这可能与企业规模类型有关,因此需要把所有企业分成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细分回归分析。(表2)

通过对规模分类的回归分析可知,员工获利水平(EI)只在中型企业中的系数为正的,系数为0.00910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三类企业中,中型企业对员工进行社会责任更能使得其财务绩效产生正向效果,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员工则为负的,规模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也使得在整体上,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并不能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同理,环境保护支出率(ENV)只有在大型企业中的系数为正,系数为0.04306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规模越大,受到的关注也越大,大型企业通过社区中的环保支出使得在广泛关注之下得到更多的好评,有利于其日常经营。营业成本率(ER)中只有小型企业的系数是正的,系数为0.1603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相关,而中型和大型企业的系数是负的,表明了企业越大其对财务绩效越为负,从而使得总体回归也是负的,因此企业的规模类型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至于应付账款周转率、股利支付率、利息支付率和税率中,其大中小企业模型中对应的系数也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说明了企业的规模类型条件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即验证了假设2:企业规模类型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方向和大小。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股东的社会责任、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和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社区的社会责任和客户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企业规模类型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方向和大小。

(二)政策建议

1、企业要大力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相关利益者期望,使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的风险与分歧,降低两者之间的契约成本。

2、企业尤其需要对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原料供应、与股东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降低代理问题、与债权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降低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3、不同规模企业,采取区别重视的方法。大中小型企业都应该加大各个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支出。但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应注重对股东、债权人、政府对社区环境的社会责任支出,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则注重员工、股东、政府的社会责任支出,而小型企业则需要注重对供应商、股东、政府和客户的社会责任支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作者:杜健民 唐更华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rammer S,Brooks C,Pavelin S.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6.35(3).

[2]McWilliams A,Siegel 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5).

[3]石军伟,胡立君,付海艳.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基于中国转型期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4]Simpson W G,Kohers T.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35(2).

[5]付强,刘益.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

[6]陈宏辉,王江艳.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认知与行动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

企业社会责任缘何缺失?

崔生祥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 第四十一期)

谈权力是人人热衷的事情,谈责任恐怕回应者就要稀疏很多。这是人的本性,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还有其经济、政治、人文等更深层次的原因。

2005年,中国各界要求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其动因要追溯到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恐慌、“民工荒”、特大矿难事故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一切问题的曝光更显示出中国政府极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之迫切,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就要抑制这些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音”。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家冒着巨大的风险投资并且辛苦经营绝不是为了争做现代社会的活雷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对企业责任进行了颇具代表性的描述:企业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

虽然弗氏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已经失去了其统治地位,但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仍然将其奉为企业经营的行动指南,甚至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咒语,他们把企业营利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立起来,逐利的心态使二者之间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另一个让企业产生抗拒心理原因是“新贸易壁垒说”。一些舆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认证标准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绿色壁垒之后,针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新型贸易壁垒。一些专家也警告说,SA8000是社会良知对资本权力进行的一种制约,但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

耐克、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等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影响,纷纷要求其产品配套企业、合作企业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且这些跨国公司、零售集团已经开始在深圳、东莞、莆田等地设立劳工监督部门。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外向型企业首先遭遇了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发难”,越来越多的企业深有体会:以前不降低成本,可能失去订单;而现在以牺牲社会责任去过度降低成本,同样也可能失去订单。

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无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职工的权益受到不应有的伤害和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劳动力严重地供大于求,支撑我国工业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素质要求又比较低,这就形成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强资本”和“弱劳动”现象,企业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恶劣的条件招收到工人,而工人很难提出自己的民主诉求,更不用说什么保障了。

200多年的企业管理史告诉我们,随着对“人”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合人”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已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要求“以人为本”管理成为潮流。企业社会责任正是这一潮流的体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无疑是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向。

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政府管理部门也难推其咎。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守法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要求或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利害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了解,更谈不上清醒的认识,他们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笔者认为,为了鼓励企业自觉当好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政府在评价企业时,不能单纯看利润、规模,还应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各种财产利益与非财产利益,鼓励企业自愿、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企业社会责任无从落实的又一缺口。企业员工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太差,维权的成本也太高,出于无奈,他们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认倒霉。据深圳市有关部门反映,前来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的外来工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了解法律程序,缺乏证据,致使许多案件难以立案。

实际上,企业社会守则的许多规定,在我国《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已有规定,甚至于高于它们。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公司法》中应当旗帜鲜明地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法》除了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写入总则中的立法宗旨,明确要求企业“关心与维护企业股东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应当在分则中设计一套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可行的制度安排。

中国企业公民建设亟待推进

史晓菲    来源:消费日报

2005年9月8日,由第二届企业公民论坛组委会制定完成的《2005年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出炉,共涉及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的300家企业。

《2005年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发布的同一天,另外一个调查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京发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出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警告说,虽然中国自1990年起,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但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已落后于经济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而在此前,商务部联合相关部委制定“中国企业道德标准”。这意味着中国政府着手规范中国企业行为,而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也开始受到关注。

虽然,两份报告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三件事却似乎都表明一个重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不乐观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但注重公司本身的经济效益,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提高企业行为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要确保生产和员工劳保福利措施的落实。目前提升中小企业对企业公民的理念、意识,鼓励其参与企业公民建设,成为首要任务。”《2005年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编委会主任范宝俊说。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没有进行企业公民建设。外资企业的参与程度明显强于本土企业,其中有长期发展规划的比例达到17.1%,而本土企业仅为4.3%;54%的本土企业表示,目前尚未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而外资企业则为40%。

此次调查还表明,大型企业的建设明显好于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建设的比例占六成以上,每年都有规划或者长期规划的占两成左右。从结果看,中小企业与大公司在企业公民建设上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从对企业公民的意识、理念,到参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衡量,大企业明显强于中小企业。

对此,专家表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太完善,首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这点不容置疑。企业公民超过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虽然企业运营的一条最基本的底线是营利,但是作为企业公民,跨国公司应当尽力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从而达到双赢。

同时,对于本土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的现状,并根据目前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公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政府也应该成为推进企业公民的一个主角。学者认为,首先,政府应推进企业公民法制化,在《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公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第二,使企业公民管理与国际接轨,建立企业公民评价体系。第三,加强对企业公民的培训,最后还要加大宣传,加强监督。

跨国公司应成为积极因素而对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社会责任也并不是没有疑问。尤其近年来,被我国有关部门和媒体批评的跨国公司事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批评多数集中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社会责任问题。这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出现了社会责任被弱化的倾向。如果片面追求企业经营目标,跨国公司有可能成为促进中国粗放型增长的力量,而不是成为可持续增长的积极力量。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表示,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等理念也进入中国。事实上,跨国公司在中国还应当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在中国的特殊责任。

眼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今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王志乐举例,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销售产品,跨国公司把先进的产品和设备等硬件引进中国;在90年代,通过大规模设立制造企业,跨国公司把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中国;在新世纪,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把最新的企业理念引进中国。通过引进硬件、制度和理念,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虽然造成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被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排除我国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把外商投资作为支撑当地粗放型增长的因素,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要求降低。王志乐说,一些跨国公司则片面追求企业盈利目标,忽略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降低了公司责任标准。

相关链接

目前国际上推行的“企业公民”是用来表达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新的术语。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企业公民”自诞生以来,其先进的核心理念便得到国内外有识企业所推崇。它打破了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追求规模的生存方式,倡导“企业公民观”,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这不但可以为企业寻求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将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