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

作者:□文/桂伟

[提要] 伴随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管理国家化趋势愈演愈烈。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利益最大化层面,而是提升到了社会责任的高度。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进行初步探讨,同时阐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责任的起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维护相关者的利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产品安全、环境污染、矿难等问题频频出现,而这些问题又往往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有关,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就呼之欲出。因此,企业的行为不仅仅是经济个体的行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能获得更多的潜在效益,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二、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需要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要竭尽全力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企业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内外两部分责任,构建好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使不同主体可以相得益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企业应承担诚信经营的责任。对一个企业而言,诚信经营是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商品随处可见,合同欺诈、业绩作假、金融诈骗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很多企业因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和维权成本太高,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缺乏发展动力,甚至面临破产。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树立良好信用形象,优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刻不容缓,企业必须承担起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

2、企业应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创建良性循环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两者之间是良性循环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在确立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长远利益,自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3、企业应承担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长远发展的责任。面对“互联网+”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转型,推进“B2B”模式,创新企业竞争模式,变革生产方式,才能在“互联网+”的热潮中立足。为具备良好的创新运营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必须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利用高新技术降低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因此,企业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速科技成果转换能力,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三、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会减少企业利润,但从长远看来,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净化发展环境。所以,企业追求自身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两者相辅相成。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形成融洽的公共关系,获得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所以应该在企业现有条件下,积极承担起公共安全、保障民生、节约社会资源等社会责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社会信任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转变企业的治理结构,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完善自身结构,保障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也能很好的承担和履行这些社会责任,当下个别企业别有用心,将公益作为企业的营销手段,沦为作秀工具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而员工、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则被忽视。劳动关系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和谐劳动关系尤为重要,对于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员工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可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盲目采取裁员政策,导致人力资本流失,直接削弱企业运作效率,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而被裁员工则可能缺少生活保障面临生存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转变企业治理结构,将社会责任理念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

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参与者和推进者。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同时运用自身资源,积极宣传倡导及培养社会责任理念,引导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流向。在当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社会责任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建设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企业从事经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人们极其重视资金、技术、人才等这些有形资本的投入。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一个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无形资本紧密相连。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行为准则的标尺,只有把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价值理念融为一体,积极践行,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不可否认,短时间之内,履行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长远看来,承担社会责任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

1、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信誉。信誉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石,信誉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信誉的竞争,信誉因素比财务业绩更能提升或挫伤一家公司的声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生产者,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得收益,而信誉是企业正常经营中的保障,只有具备这种保障,才能赢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赖。

2、企业的员工责任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得以进行,然而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只把劳动者当作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一样的物品来对待,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效率,损害了企业经济利益。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维系其存在和发展,就要珍惜员工,提高员工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商业水平,这一点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最基本的。

五、总结

本文中笔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会有损企业利益,相反它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公共关系基础,获得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多方努力才会实现。政府、媒体、社会公众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结构,将社会责任理念切实融入到治理结构中。笔者相信,在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推动下,我国企业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军,陈斌.和谐社会视域下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企业研究,2011.11.

[2]吴建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管理,2012.4.

[3]翁启伟.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经管空间,2014.5.

[4]陈素玲.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J].2009.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现状及出路

作者:□文/潘施琴

[提要] 上市公司和央企的社会责任会计一直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探讨中小企业责任会计现状,并提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出路,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披露

一、社会责任会计基本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自诞生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他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划分,这里笔者采用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即划分为对环境、员工、社区、产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五类责任。

环境责任作为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最初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今已包含着更为广泛、综合的内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减小对水、空气、土地这些基本环境要素的污染,还要对所在社区内的环境清洁程度、绿化程度、噪音分贝大小等进行控制,旨在让企业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的同时,鼓励企业主动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

对员工的责任又称人力资源责任,在雇员与雇主的利益抗衡中逐渐形成完整的内容并得到重视,主要指企业雇佣员工时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保险、提供合理的工资及相应的福利,在员工任职期间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自由择业权、参加培训学习等基本权利,并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积极承担帮助国家促进就业的责任。

产品方面的责任主要指企业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严格控制次品率,不以次充好。有完善的售后保障,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及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

在对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供货商、销货商及政府部门。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对提供生产资源的社区进行回报,还要承担对政府、投资者和供销商应尽的责任,例如为社区营造更好的公共设施条件、按时交纳税款、合法经营、科学管理企业、诚实守信不拖欠供销商货款等。

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规定不健全。我国最新修订的《公司法》总则第五条“公司义务及权益保护”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公司法》首次引入公司社会责任理念,体现了我国《公司法》正在顺应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趋势。然而,虽然《公司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都涉及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但却基本上都只是指导性的纲领,没有对企业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承担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做出具体而统一的规定,导致企业有机可乘,对履行社会责任敷衍了事。而政府发布的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也多是针对央企和上市公司,很少有涉及中小企业,导致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制度空白。

(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而不是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导致企业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也限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例如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经营能力和长远眼光,从而忽视了对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的人力资源责任、诚信经营的产品责任等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规模有限,导致承担能力有限。同时,效仿其他企业的随波逐流心理也助长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三)披露成本大于收益,动力不足。即使克服了社会责任披露的技术和人员难关,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仍然受到成本收益差的制约。我国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此外,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仍然是我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政治热点词后,便也成为了企业向政府官员进行寻租的重要途径,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会倾向于通过加大社会责任投资,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并且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来与政府官员进行沟通协调,从政府官员处寻求回报。企业进行政治寻租需要付出成本,央企、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在寻租动机和寻租成本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不同决策。

对于财大气粗的上市公司和央企来说,进行社会责任披露所产生的人力、资金等成本是不足一提的,而披露带来的社会形象提升、商誉增值,以及在政府部门的良好印象等回报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并让企业在一些政府招标项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对于本就融资困难、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来说,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成本,尤其是人才引入、技术更新方面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相对来说带来的收益却不是很大,所以进行社会责任披露的动力不大。

(四)理论缺陷和会计人员的技术缺陷。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涉及人力资源、法律、环保等多个领域,内容十分广泛,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判断和操作,所以掌握综合性知识的会计人员的缺乏是社会责任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阻力。除此之外,社会责任中涉及的许多项目无法进行量化计量,例如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难被衡量出到底会给社会带来多少负面影响,更不用说用货币进行计量。如今虽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指标分析体系构想,但都不太成熟,理论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小企业,在理论研究上受到资金、人员等诸多因素限制,自然要落后于上市公司和央企,在中小企业任职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与上市公司和央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发展也较为缓慢。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出路

(一)制定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相关法律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实际经验来看,制定相关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我国只出台了上市公司和央企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对中小企业没有要求。因此,应尽快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制度,用以指导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使中小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法制透明化,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承担一定的重任。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是企业内在的、主动的、自愿的选择。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社会责任理念,促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计人员和职工在根本上建立社会责任的积极思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了社会责任计量委员会机构,从事专门的调查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现状等有关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更为缺乏。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构建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把社会责任会计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到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实践中去。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会计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全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中小企业应多开展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培训,邀请有一定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培训讲解,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会计知识。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素养,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要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加强自我知识的学习,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理论联系实践,向社会公开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al-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赵荔雯.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3.

[3]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

[4]温素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N].管理学报,2009.6.2.

[5]黎文靖.所有权类型、政治寻租与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一个分析性框架[J].会计研究,2012.12.

[6]蒋尧明,郑莹.羊群效应影响下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同形性研究[J].当代财经,2015.12.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作者:□文/熊 萍 孙丽艳 盛 武 陈昌云

[提要]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以企业与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煤炭企业为对象,以卡罗尔的社会责任管理理论为基础,诠释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所蕴含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为煤炭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提供素材。

关键词:煤炭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常态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对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效力研究”(SK2016A029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资本流动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SK2014A23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形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旨在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战略柔性,贡献企业市场价值,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里,煤炭企业从繁荣到萧条,引起我们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思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的“道德责任观”。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道德经营是社会对其的基本期望。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行为中推崇的诚实守信、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的法则。正是这种内力,使社会得以实现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

(二)中期的“经济责任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受生产力的制约,物质财富显得特别重要,企业经营管理受“经济责任”的制约。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准。利润最大化观点论者视“企业社会责任”为成本负担而尽量逃避,认为追求利润是企业的责任,而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哈拉尔认为,这是工业时代为满足匮乏时期的基本需求所遇到的困难。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带来一系列破坏: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员工、消费者、广大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损害。企业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矛盾日益显现,影响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的“社会责任观”。20世纪以来,企业管理逐渐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生产的日益丰富,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从“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提升为“价值、服务、责任”的竞争。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再视为成本负担,而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加速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视。所谓价值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价值管理理论的目标被定位为适应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关系、公司利润预期、企业社会责任声誉等已成为企业价值驱动因素,包括投资者、政府、管理者、普通员工,甚至社会团体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要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获得足够的重视,已衍生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维度,为国家和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提供明确的指标。而资本市场也为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价值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为其吸引社会资本创造了声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分解,是围绕价值管理而制定的经营规划。社会责任逐渐成为最大化公司长期价值的工具。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工器”,服务民众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而企业管理者个人也可以通过成功的运营企业来减少社会不公、贫穷、疾苦,从而为社会做贡献。

二、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分析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在重工业时代,煤炭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对地方GDP值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主体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煤炭企业的传统生产项目将面临政策和市场的洗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格动荡和市场需求萎缩风险。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市场自然资源的价格动荡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原煤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原煤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却呈下降趋势,市场需求萎缩已经显现。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着生产过剩的情况,再加上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下跌,我国煤炭采掘行业迅速陷入了全面亏损的局面。

(二)资源枯竭风险。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它有限的储量迫使煤炭企业终将面临资源枯竭、企业转产的局面。企业在资源鼎盛时期如果不做好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就会遭遇“矿竭城衰”的经营困境。例如,东北的煤炭老工业基地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

(三)新能源的替代之势。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原煤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在长期趋势中呈现典型的下降趋势。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显示:首先是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高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新增能源消费中非煤能源比例逐步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低,甚至被清洁能源所替代。(图1)

(四)低碳经济的制约。低碳经济将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能效、低能耗及低碳排放的模式。2012年,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为35.15亿吨,世界第一。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常态。经济速度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保持相对放缓速度转变,经济结构将由增量扩能为主向做优增量进行调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表明:我国煤炭消费在2020年达到顶峰,然后呈现下降趋势,预计2050年煤炭消费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煤炭需求增速大幅放缓将成为能源消费的一个新常态。

煤炭价格的涨跌是商品经济时代不可避免的市场现象,能源消费理念的转变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煤炭企业一时的财务盈亏虽然能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结果,但不能很好地预测企业未来。在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要课题,考验着企业的组织能力和变革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竞争战略的优势。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包括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竞争。

三、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卡罗尔的金字塔模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层次和关系。卡罗尔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自由决定的期望。卡罗尔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应该努力赚钱、遵守法律、追求道德,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我国煤炭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慈善责任在国企制度的设计中就得以体现。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才是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煤炭企业这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管理的内涵。(图2)

(一)煤炭企业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而存在的基本追求。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显示,经济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企业、股东、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丰富,煤炭企业曾经是地方经济的航母,为地方GDP、就业、社区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动荡、低碳经济的制约,煤炭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防御和化解这场危机,是煤炭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考验。

为了有效抵御初级能源的价格风险,大型煤炭企业都采取了延伸煤炭产业链,延长煤炭采掘、加工、产出时间,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来抵御原料市场的价格风险。在能源市场低迷的形势下,煤炭产业链上游产品市场价格的下跌为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降低创造了条件。上游企业的利润下降被下游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而抵消,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以中国神华为例,在能源市场的寒冬中,中国神华赢得了行业盈利王的称号,这得益于神华提前对煤电产业的战略布局。同时,利用资本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加速对非煤产业的投资,培育可以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生产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从单一型向集约型发展,避免煤竭城衰的悲剧,实现企业和城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煤炭企业的战略使命。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煤炭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走出去,占领国际资源市场,发展本国经济。

煤炭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对利润的追求是它的经营属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我国煤炭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企业的经济责任在于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国家是煤炭企业的最大股东,国家统筹赚取的经济利润,用于社会福利和全民发展,实现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使命。

(二)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简单的守法仅仅是遵守规则就足够,消极反应是规避法律的利己而不利他的组织行为。仅仅遵守法律,是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单纯依靠政府无力解决社会问题。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的《2012煤炭真实成本报告》显示:1吨市价500多元的煤,令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高达260元,分别是:生产环节66元、运输环节28元和消费端166元。1吨定价500元的煤炭里,只有50多元是在为它造成的危害埋单,而且集中在生产端的税费征收。一个更加让人不太愿意看到的对比是,消费端造成的166元健康代价,只有5元/吨的排污费在为其埋单。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企业发展和社会关系恶化的局面。

一方面企业遭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巨大压力,国内和国际的环保法规影响企业的经营,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社区的居民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良的工作环境、威胁生存环境健康的生产项目将受到员工和居民的监督和坚决抵制而难以存续。煤炭企业在工业时代的粗放式发展战略已经难以为继。企业不得不关注环境保护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履行相应的环境及社区责任;煤炭企业在响应国家安全、环保的开采制度基础上,及时转变战略思想,加速管理制度的改革,煤炭开采、利用技术创新,涌现出许多煤炭安全生产、绿色开采、绿色煤电等安全环保的新项目;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责任的守法行为使组织自愿行动,寻求以最佳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方式来执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赢得长期发展的战略优势。同时,又节约政府监管成本,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双重目标。因此,煤炭企业在制度责任的压力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思想,转变生产方式,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产品价值,抵消环境投资成本,有效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三)伦理责任。“社会责任假设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义务,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并超越这些义务”。卡罗尔模型显示,经济责任和制度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低层次履行,高水平的社会责任应上升至伦理责任。伦理责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深度和意义的探索。伦理责任推崇的是自愿而主动的道德经营,一种超越自身经济利益的社会福利的创造,既尊重和维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增强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如主动关注和承担环境责任,主动的社区投资和服务,社会公共福利的创造等。

煤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既是经济主体,又是道德主体,行伦理责任,是道德主体应尽的义务。行法之所是,并关怀福利,——不仅自己的福利,而且普遍性质的福利,即他人福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争论中已经发展为公约,由政府来引导、实施和监管。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发布为煤炭企业探索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标准提供了依据。响应企业外部的伦理期望,开发和谐的商业伦理,塑造可内外辨识的企业人格,是煤炭企业的伦理责任。

四、小结

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为煤炭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参照。针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压力,企业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时应做到:主动承担开发治理的任务;技术创新,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主动承担社会服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促进其运营、实现;推进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部署,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十年,重启对煤炭企业战略价值的思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是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塑造,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推力。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翁世淳.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10.4.

[2]杨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地位短期难改变[N].第一财经日报,2015.1.3.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f56230102ver1.html

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作者:□文/黄 芳

[提要] 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公司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机构,它的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公司社会责任的践行。本文拟采用文献研究法,试图从董事会结构的成员构成、领导权结构、规模、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四个维度,研究其对公司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董事会结构;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关系研究综述

一、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

董事会的成员结构组成对董事会治理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国内外学者大多数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类别、背景、性别特征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其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

(一)董事会成员构成类别。李斌(2010)将董事会成员分为执行董事、灰色董事、独立董事三类。执行董事来源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人员,较注重企业短期经济利益,会规避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带来的成本与风险;灰色董事属于公司外聘,外部视野较广阔,但自身的经济利益又受内部管理层的控制,容易偏向执行董事;独立董事不像执行董事容易同经理人员合谋,也有别于灰色董事受商业利益驱使,除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外,还适合治理消费者保护、社区、环保等社会责任问题,监督管理层社会责任履行情况。Fama(1980)、Rose(1990)、Ibrahim(2003)、吕立伟(2006)、秦琴(2013)等学者也认为经理人员作为执行董事会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容易产生短期行为,独立董事的引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利益,提高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然而,Bleak(1999)、Mcguire(2003)、Deckop(2006)提出执行董事在持有较高公司股权比例的情况下,会比外部灰色董事、独立董事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王化成(2003)、马连福(2007)、韩彩彩(2012)等也提出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并未显著改善企业社会责任。陈留彬(2003)、刘文(2007)、宁雪(201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董事会成员结构中增加员工代表,可以实现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司社会责任更好的履行。

(二)董事会成员背景。Carpenter & Westpha(2001)、沈俊伟(2006)、李菁(2013)通过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行为偏向与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过往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如会计专业背景的董事会较关注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具有法律背景的董事较关注企业经营的合法性、过往有在大型国企担任高管的董事会较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三)董事会成员性别特征。Siciliano(1996)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得出董事会成员中男女性别比例较均衡的企业,比男女性别比例悬殊相差较大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要高。Ibrahim(1995)针对标准普尔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显示,男董事较关注企业经营效益,女董事则偏向塑造公司形象,会积极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Wiliams(2003)、刘金川(2014)认为女性董事比男性董事更具有同情心,会更容易作出一些加大扶助贫困员工、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也会对社会捐赠呼吁做出积极响应。笔者认为,公司应建立多元化的董事会成员结构,吸收包含管理层、外部专家、普通员工、债权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公司内外部利益才能得到权衡,董事会的决策才更具有全面性、战略性,公司社会责任水平才能提高。

二、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

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主要表现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是分离还是合一,它关系到董事长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立性,也决定了总经理会不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国内外学者就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对公司社会责任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两职位分离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责任水平。Sieilian(1999)、Sora(2004)通过研究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合一会削弱董事会的监督、决策能力,不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位分离的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要多。洪杰(2010)认为两职位分离可以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指数,因为两职位分离状态下,董事长更能保持其独立性,总经理又多了一层监督,更容易考虑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两职位合一有利于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水平。Nada & Andrew(2007)提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董事长能够以超越部门的经济利益观去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秦丽娜(2012)也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位合一,可以减少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协调沟通时间,在公司发生社会责任危机时,董事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人员听取意见,并以最快的速度对社会不良影响做出决策。

(三)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公司社会责任关系不明显。王建琼、何静谊(2009)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兼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我国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董事长并没有最终决策权,对总经理的监督也会弱化,所以两职是否分离对公司社会责任影响不大。

笔者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关键在于两职设置的动机,如果领导成员能够考虑多方成员利益,领导权结构的设计可以富有弹性,既能给董事会结构设计留有创新空间,又能兼顾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社会责任

董事会规模会影响到公司社会责任水平,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证实。但董事会规模如何确定却备受争议。

(一)董事会规模较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水平。Dailay(1999)、Minow(2004)、沈洪涛(2007)、宣杰(2014)通过大量研究提出: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吸收不同专业知识及经验的专家,利用他们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也便于将员工、债权人等不同的利益关系代表者吸收进来,使董事会的履责范围更广、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从而提高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董事会规模较小有利于提高公司社会责任水平。Lipton & Lorsch(1992)通过数据检验得出董事会规模在超过10人时,会导致董事会机构臃肿,沟通、协调成本加大,董事会治理缺乏效率,也容易导致一些董事搭便车,使董事会成为少数人的利益代表。Jensen(1993)对此持有同样观点,认为小规模董事会比大规模董事会能提供更好的监督,董事会规模最好不要超过8人。

(三)最理想的董事会规模。Lipton & Lorsch(1992)董事会人数过多会造成董事会功能紊乱,决策效率低下,董事会人数过少容易造成管理层缺少监督,忽略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他们认为最为理想的董事会规模应为8人或9人,当领导权结构两职位合一时,董事会容量在7~9人最为理想。在董事会规模确定上,笔者与刘春生(2010)持有同样看法,认为适当的组织规模可以扩宽董事会成员的视野和知识基础、削弱大股东控制、增强集体决策的独立性与科学性。这样董事会在讨论公司社会责任议题时,需要统筹兼顾公司内外各方意见并协调多种矛盾。因此,其董事会规模适当扩大可以确保讨论的充分性与决议的有效性。

四、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与公司社会责任

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不少学者认为仅仅依靠每年的例行会议很难有效的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只有设立若干的专门委员会,才能保证董事会闭会期间,公司也能继续落实社会责任。李斌(2010)认为董事会设立公司治理委员会、社会责任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可以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避免频繁召开董事会带来的高成本,日常由这些委员会负责人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公司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使公司社会责任的治理成为常态化。Heriques(2001)的研究认为社会责任审计应该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民间团体,使利益相关者能真正的参与到对信息质量的监督过程中去,保证公司社会责任得到真正落实。郑惠惠(2008)也指出董事会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可以保证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审计信息真实可靠、可以减少舞弊行为,从而降低社会丑闻发生概率,提高公司的社会公众形象。Hillman(2001)、Schimidr & Brauer(2006)认为董事会设立专门的战略委员会,将公司战略目标与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在战略规划中公司资源的分配决策同社会责任战略保持一致,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ora.The ethical dilemma of merging the roles of CEO and chairman of the boar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4.24.

[2]李斌.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10.

[3]洪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作者:□文/刘艳芝

[提要]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企业更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财务绩效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源于美国。Bowen(1953)认为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此后,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例如,Lee(1971)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最大化。Ruf(2001)等的研究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而会降低企业价值。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发生成本,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价值降低。如Vance和Holman(197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多,企业后期价值越低的结论。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建同(2007)等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田虹(2009)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兆国(2013)等人以我国2007~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交互跨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钱瑜(2013)收集2006~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石化及塑胶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学者们一般认为,最早系统性地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的是Bowen(1953)。他提出,商人的社会责任是指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所期望的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

美国管理学大师Stephen P.Robbins(2005)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周三多教授(2005)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适性、扬善性等特性,主要包括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和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能使企业自身效益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并且对企业所有者(即股东)负责的同时,企业还应该追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积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行业准则、职业道德、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以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期绩效最大化。

三、现状分析

(一)相关研究评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时主要用评价企业赢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来表明企业价值,如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资产净利润、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主要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Griffin和Mahon(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但是相对于这种行为的效果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责任行为的结果将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保护,使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从而将从各个方面导致企业价值的上升。国内的李红玉将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联的人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并通过实证分别研究他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的不同利益主体都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传统的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朱瑞雪(2004)等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李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理财目标具有影响,企业应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后指出企业责任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个约束条件,并指明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蒋红芸和景珊珊(2013)认为企业的一系列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自身获得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同时,由于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交互跨期影响,张兆国、勒小翠和李庚秦(2013)运用CMM方法发现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当期财务绩效对当期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

2、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Friedman(1989)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耗了企业的资源,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利润减少,与其他相对缺少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对手相比就会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从而降低企业财务绩效。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Vance(1975)在早期的研究中选取两个样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得较好的公司,其股票市场价值低于对照样本,即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负相关。王建琼等以每股收益衡量企业价值,并分别研究其与政府、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政府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供应商则相反。顾湘等选取沪市A股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依据报表数据,结合系统论、价值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价值与股东社会责任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林晓华、林俊钦和高燕(2012)实证检验发现企业价值与生态社会责任呈负相关关系。

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不相关。Alexander(1978)等人,借用前人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股票市场回报与企业社会责任不相关。刘长翠(2006)等人,在样本的选择中考虑到行业的差异性,分行业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责任贡献率不相关。Soana(2011)单独以银行业为研究对象,验证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无显著相关性。

上述综述表明,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绩效衡量指标存在差异性。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二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关注,但是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仍然较为模糊,常常同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企业公民义务等术语交替使用。多数企业管理者依然把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日益凸显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售、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此外,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消耗了企业的资源,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企业财务绩效,他们没有把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狭隘地理解为慈善捐赠,导致捐赠的多少成为评判企业社会责任强弱的标准,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

2、企业社会责任法规不完善。目前,有关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政府现阶段在社会责任方面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完善相关法律文件和细则、健全相关标准、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拟定系统可行的推进规划以及完善相关监督体系。不仅认识到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重要性,还要从相关法律法规上整体进行推进,明确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责权界限,正确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完善建议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设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将社会责任化作企业的内在资源,形成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理念,并强化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树立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改进企业经营和实践活动对各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建立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企业从自身文化、管理、人事、制度、机制等方面转变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形成和巩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股东及员工而言,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观视为企业核心价值及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全面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完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的行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也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按照评价体系要求进行文明安全生产。这不仅仅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丰富人民生活,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其中需要政府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机构推进社会责任的可持续性,加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建设和指标运作,通过政策支持和媒体宣传引导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活动,同时为企业提供培训,保障社会责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企业研究,2013.8.

[2]钱瑜.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企业经济,2013.3.

[3]王清刚,李琼.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与实证检验——基于供应链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