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新进展1

来源:国家商务部《WTO经济导刊》2007年1月刊  作者:王凯  黎友焕 

   摘要: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小新观点,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企业责任竞争力、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对我国国内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和谐社会、利益相关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但其概念(CRS)是上个世纪在美国提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投资者的愿望,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企业存在价值的演进。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利的基本经济组织,其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十分强调对股东权益的保护,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不得不承担起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权益。从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文献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悄然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而且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变被动为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逐渐取得认同,不仅自己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并开始纷纷要求其产业链的合作方、供应商必须接受劳保标准和环保标准等社会责任守则或标准的审查。由此在国际上形成一股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各国、各企业都无不感到这场社会运动存在和巨大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加快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导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①]叶祥松,黎友焕(2004)在《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特征,第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第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②]周祖城(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梁桂全(2004)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合理性

   我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林毅夫(2006)认为:“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企业行为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超出自身应有的边界,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社会的繁荣和和谐,要提倡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并使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公民一样都对社会负有伦理道德义务,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社会财富也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成功的企业当中,它应该有责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③] 林平凡、高怡冰(2004)也认为:“从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的角度看,让广大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是实现全球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央提出了两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构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微观主体,离开企业的财富创造功能,也就失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长,最终有利于企业所有者们,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对企业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企业也将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王茂林(2005)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放在突出位置。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的“企业公民”,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任务,明确社会责任范围,规范自身行为,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④]黎友焕(2006)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享用社会资源获取利润的同时也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财富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是调节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有效杠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稳压器,并且是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屏障构建。”[⑤]吕景春(2006)也指出:“‘以己利他’的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路径,在和谐劳动的构建中,企业如果能自愿履行或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尊重劳动者的价值和其他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正当利益,贯彻“以己利他”的原则,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和谐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劳动关系。”[⑥]

(二)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卞爱琴(2004)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趋势,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⑦]朱贵平(2005)认为:“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致性,纠正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一些不正确观点,才能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帮助我们的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⑧]

2008年APEC峰会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贸易报》2008124日   作者:黎友焕  王星

         2008年APEC峰会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新亮点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APEC框架下此前也有与此有关的活动,如2002年APEC青年论坛与企业家论坛对CSR的讨论、2005年APEC人力资源网络展开的“全球企业CSR”研讨会等,但是影响力非常有限。2008年11月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亚太发展的新承诺”主题下, APEC领导人会议讨论了继续加强合作的相关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首次被纳入领导人会议议程,这也是东道国秘鲁试图打造的APEC合作新亮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提到“规范引导,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并且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高度赞同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世界经济的履行,并指出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各国政府和企业、社会应该联合起来履行社会责任,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

 2008年的APEC峰会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纳入议题,是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市场全线面临崩塌,倒闭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总裁自己赚了5亿,却让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全球大小型企业纷纷破产关厂、大规模裁员,这样的经济形式下不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而采取类似的杀鸡取卵式的逃避方式,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不利于各国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平稳安全地“过冬”。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顺应了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需要,从经济危机生发的根源问题出发提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还指出:“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为企业自主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环境。” 

                   APEC新议题对中国CSR履行的促进

   APEC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自成立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APEC峰会“承诺在亚太地区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CSR的履行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种资源的流动和各国之间的联系,但同时也强化了资本的力量,而对应的劳动者则因为供过于求和流动性限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倡议全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步骤,“社会责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企业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它要求合作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管理。

   亚太地区是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最活跃的区域,聚集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样化成员经济体。推动并提高本地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助于积累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缩小成员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中国作为APEC的一员,也是该议题履行的受益者。通过整个亚太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推广及责任履行,使中国的CSR履行能够有一个顺畅的发展环境和清晰的建设方向。

   APEC框架给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建立了国际化的大环境,通过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也能获得成本优势。纵观此次缘起于投资银行倒闭的金融危机,会发现企业存在的道德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问题的扩大与蔓延,以至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都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金融风暴带给全球经济的最大危害莫过于降低世界人民对经济的信心,企业对于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信任机制更是谨言慎行。商业交易中,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彼此信任双方都将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辨别对方的信誉和提供的信息的真伪,然后经行漫长的讨价还价来达成协议。我国企业在APEC框架下履行CSR,就能够使我国企业在跨国经济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产品及品牌信誉,由此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创造成本优势。同时,也能使经济交易中的双方都获得更高的利润,为全球经济的和谐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APEC框架下我国政府推动CSR的措施

   目前在中国,CSR问题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审核和评估在供应商中推进,政府基本上没有介入。中国目前缺乏推进CSR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道德发展尽自己的义务,政府也要主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只有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社会责任是自愿的,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但可以创造更好的环境,在建立推动协调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执法、稽查、引导等有形之手,来促进社会责任体系的实施。同时通过更多的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推行社会责任可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

   其次,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目前,中国对企业的评价还基本上停留在经济指标这个层面上,而世界经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政府当建立一套与世界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衡量标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就是SA8000标准,目前正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我国政府也处在此标准的借鉴阶段。美国民间SA8000的推出以及在我国地快速推广,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示,全球化发展新趋势表明,我国只有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政府积极地推动这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我国企业真正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也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一个企业怠于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本支出远远低于其所收到的利润,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就不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尤其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企业都在规避CSR带来了成本损失。因此,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政府当加强对怠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法律制约,使真正损害企业和社会利益的蛀虫得到应有的惩罚。 

(作者黎友焕是北京交通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教授;王星是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

国内SA8000研究综述3

三、如何应对SA8000带来的影响

1.政府层次采取的措施

   政府方面的对策包括: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建立SA8000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SA8000的相关措施,建立SA8000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研究SA8000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发挥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SA8000知识的研究、宣传、培训和普及工作(黎友焕,2004a)。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的实施纳入劳动法制轨道,不论对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是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都将有积极的作用(李芸,2005)。

2.企业层次采取的措施

    企业方面,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劳工保护,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注重激励机制多样化,最大可能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性,这样可以建立国际公信力,培养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正面感情,建立合作伙伴对企业的长期信心,也有利于突破国外对我国的壁垒(李文臣,2005);企业要将社会责任的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多赢,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姜启军、贺卫,2004);建立基于SA8000 体系为基础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平台,针对SA8000 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体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核心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等,要建立以SA8000 体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监督制度(张爱丽、曲英艳,2006);要密切关注SA8000 的发展动态, 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企业严格遵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积极改善劳资关系,由于多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和企业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缺陷, 甚至最基本的劳动法规都无法得到较好的遵守, 由此一旦发达国家正式执行SA8000 对中国出口企业及相关企业可能造成极大的打击,因而遵守我国现有的关于劳动保护的法规显得十分重要(袁建新,2004)。

四、SA8000的评价研究

   黎友焕(2005)认为SA8000存在以下缺陷:SA8000名字以偏概全,虽然名义上是企业社会责任,但是认证内容基本上只涉及劳工保护;SAI把台湾作为国别来看待,具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把国家法律,公司规章和本标准并列在等同的地位上来拼凑成一个标准,SAS000的具体条款不科学,具体内容很难操作;推动方式错位,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跨国购买公司的压力下被迫进行,几乎没有企业为了提高其劳动保护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或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主动申请;偷借ISO概念,ISO在各成员国都设立合法的有办事机构,其认证条件、程序等都是标准化和公开化的,SA8000只是由美国的一个民间小机构制订推出来,全世界到目前为主才有9家认证机构;掩盖其区域局限性,西方国家的消费者或社会各界对SA8000的了解不多,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也尚未承认SA8000标准;各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和要求不相同,认证总费用高企,很难广泛推行。

   赵应宗(2005)认为SA8000被定位为非政府所确定的贸易标准,正是要避开WTO对其研究、决策和管理权,本着是“人本主义”或“社会责任”的宗旨,使自己的牟利行为既冠冕堂皇又极具隐蔽性。SA8000兼有“社会责任”和“贸易壁垒”的双重要求具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双重性,其合理性在于它的人本主义特征,但是人本主义一旦被有选择地纳入贸易标准中,就很容易被新重商主义扭曲,从而产生本质的异化。而新重商主义者一方面降解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差异化优势,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互动影响国际经贸格局。

   黎友焕、叶祥松(2007)从实际操作角度评价SA8000认证:在SA8000在国内的合法性地位不能确认的情况下,我国的SA8000 认证、咨询市场上已经存在普遍的非法行为。很多机构都声称能为企业进行SA8000咨询并推荐认证,但一旦出现纠纷,急于申请认证的企业却不能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认证收费混乱以致经营者漏税严重,由于SA8000的认证主体及其经营行为在我国没有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依法纳税的经营主体,在加上这种认证一般都在暗地里进行,避税就自然很普遍了。这种普遍的逃税行为也违反了我国和国际上的相关法律法规。

五、结语

   SA8000波及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后,我国学界对SA8000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虽然对SA8000的某些特性尚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学界对SA8000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阶段让我国全面接受SA8000认证的条件尚未成熟,SA8000的广泛推行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这方面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谨防外国以此危及我国的经济局势;第二,SA8000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相比起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确实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SA8000的推动将促使企业和社会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注重劳工权益的保护,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我国应积极推出符合现在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也建立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对话的平台,以免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黎友焕.国际劳工运动在中国—SA8000对广东外经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3/04C2-03,结题证书号:GH2006066

[2] 梁桂全.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我国企业的挑战[A]. 梁桂全 黎友焕等. 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 [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 田丰.广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建设互动研究[A]. 梁桂全 黎友焕等.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 [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 叶祥松.《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序[A].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 黎友焕a.SA8000对我国当前外经贸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4(04),人大复印资料F52《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4(07).

[6] 张兵.企业社会责任渐成发展潮流:中国不宜推行SA8000?[N].公益时报,2005年12月.

[7] 赵囡囡.SA8000与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动态的宏观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05(07)

[8] 曹宗平.跨国公司和企业社会责任[A]. 梁桂全 黎友焕等.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9] 梁桂全、黎友焕.SA8000削弱珠三角出口企业竞争力[J].WTO经济导刊,2004(07)

[10] 张京卫、周应堂.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应对SA8000[J].工业技术经济,2006(08)

[11] 张太海.蓝色壁垒与企业蓝色经营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7(02)

[12] 刘瑛华.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06)

[13] 张文兵、葛永波.社会责任认证(SA8000)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现代化,2003(06)

[14] 曲建忠、刘国华.SA8000——全球化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新要素[J].软科学,2004(05)

[15] 王丽萍、吴进红、蒋兰陵.SA8000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诠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4)

[16] 陈淑妮、黎友焕.SA8000对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11)

[17] 王慧、杨坚争.SA8000: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道曙光——浅谈推行SA8000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5(02)

[18] 黎友焕b.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19] 李芸.从企业社会责任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SA8000 引发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6)

[20] 姜启军、贺卫.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21] 李文臣.国际劳工权益保护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04)

[22] 张爱丽、曲英艳.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的总体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05)

[23] 袁建新.SA8000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其对策.世界经济,2004(12)

[24] 黎友焕.论SA8000相对与国际标准的十大缺陷[J].亚太经济,2005(01).

[25] 赵应宗.SA8000标准:人本主义还是新重商主义?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04)

[26] 黎友焕、叶祥松.改进SA8000认证体系与市场秩序之我见[J].商业时代,2007(1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07BTY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黎友焕,经济学博士、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联系电话:013318869512;   E-mail:youhuan_li@hotmail.com;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邮编:510610

杜彬,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 联系电话:013318869512;   E-mail:neil_lai@126.com;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邮编:510610 

本刊编辑部公告:《中外食品》编辑部2004年认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黎友焕教授是研究SA8000的著名专家,并拟就SA8000方面的问题向其约稿。由于黎友焕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作访问学者,我刊编辑部在联系不到黎友焕教授的情况下,就黎友焕教授已经发表的文章作编辑处理后以《欧洲、美国拟向我国出国企业实施强制性认证》为题发表在《中外食品》2004年第8期。题目与内文脱节,而且黎友焕并不认为欧洲和美国能向我国出口企业实施强制性认证,因此,本文的发表对黎友焕教授的学术水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中外食品》杂志社特别声明道歉。

国内SA8000研究综述2

二、SA8000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1.外贸出口的影响

   许多学者都认为SA8000在我国的推行对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冲击首当其冲。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上,如果实行严格的劳工标准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人力成本提高是无疑的。例如,如果企业按SA8000标准或者一些跨国公司自行制定的标准执行,某些劳动密集型生产商的平均人力成本会上升50%-100%,生产成本的上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无异于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逐出国际市场(曹宗平,2004)。SA8000的致命关键正在于它有效地降解了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工成本。因为实施SA8000的认证和维护,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申请和更新,无疑将大大增加成本,使企业不堪重负(梁桂全、黎友焕,2004)。

    张京卫、周应堂(2006)认为SA8000不仅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构成障碍,同时改变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格局,还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间的合作深度。我国80%出口产品市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组织积极推动SA8000认证,在客观上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成了贸易壁垒, 使我国相关企业不得不重新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如果将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标准规定的水平, 将带来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上升, 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 同时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投资,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外资的合作将产生消极影响。

2.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SA8000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SA8000 标准的实施将会导致三种成本: 一是评估现行状况、制定系统原则和程序、控制和记录所需的时间成本;二是采取补救措施所形成的成本, 即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所带来的成本; 三是认证、审查以及不断进行控制和监督审查的费用(张太海,2007)。SA8000的实施提高了产品成本, 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刘瑛华(2006)认为SA8000的实施降低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赋存的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许多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虽然我国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但一些企业承担这方面的社会责任仍不到位。SA8000强制要求我国企业以达到社会责任标准作为贸易的前提, 许多企业的成本将大幅度提升, 必将降低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影响其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张文兵、葛永波(2003)认为SA8000会增强发达国家产业的差异化优势,这方面也会减弱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SA8000的推行使得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就会形成逐渐固化了的印象,即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经过SA8000认证的产品具有更严格的社会责任方面的道义标准,相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没有经过SA8000认证,将被贴上压榨工人、剥削童工、不人道等耻辱的标签。这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形成了发达国家产品在此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从短期讲,SA8000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带来消极影响;从长期看,却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一次提升机遇。SA8000已成为全球化经济中企业竞争新要素,这个要素直接从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曲建忠、刘国华,2004)。从间接影响方面讲,由于SA8000 倾向于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和劳动制度等方面的关注, 从较深层次提供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所应具有的模式, 这对我国企业摆脱某些落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会产生较大促动, 进而对企业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间接影响(王丽萍、吴进红、蒋兰陵,2005)。

3.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SA8000的加速推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既是契机又是挑战。SA8000的实施会使得员工薪酬水平的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负外部性的减少与企业负担的加重、员工权利的增强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抵触风险的增加。企业接受SA8000标准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以制约,如果在现阶段强制推行SA8000标准将必然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陷入不利的境地(陈淑妮、黎友焕,2006)。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也因此有了制度的保障。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制于资本,不能纯粹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便人力资源管理有心维护员工利益,很多情况下还是屈服于资本的力量。而SA8000的履行要求企业主们牺牲部分利益去维护企业雇员的权益。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借助于SA8000这个外力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资本障碍 (王慧、杨坚争,2005)。

4.其它方面的影响

   黎友焕(2004b)认为SA8000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技术保密工作失效。一个企业有技术垄断,才会有产品与市场垄断,才会有高额收益。如果秘密技术泄漏或被窃,将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SA8000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研究开发获得的高科技,并将它应用于经济各部门尤其是军事部门中,已成为各国竞争与角逐的热点。SA8000的推行将使发达国家能以此为借口来窃取他国高新技术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SA8000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大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低劳动力成本的非熟练劳动力。若企业全面达到SA8000的标准,则劳动力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甚至变成劣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置必将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国内SA8000研究综述1

来源:《中外食品》2008年11月    作者:黎友焕 杜彬

   在西方国家,一场以“劳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方兴未艾。企业、政府、学界和其它社会各界都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2001年12月由美国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简称SAI)发表了自我标版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修订版——SA8000:2001,其内容包括童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系统等九项。SA8000推出后对我国经济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总体而言,学界对SA8000的研究包括SA8000产生的背景和性质、SA8000对我国的影响、我国的对策以及对SA8000的规范性评判等几个方面。

一、           SA8000的产生背景和性质

1.       SA8000产生的背景

   SA8000的产生既有人文社会发展的原因,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界对劳工保护的关注。同时也是国际市场上竞争格局失衡的产物。虽然道德规范和国际贸易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冷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起飞导致发达国家在传统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在诸多领域,新兴工业化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为遏制发展中国家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某些发达国家便寻求构筑起种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国将其大量廉价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冲击发达国家国内市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欧等发达国家把劳工标准同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普遍优惠制度挂钩。在政府的首肯和支持下,SA8000有由民间壁垒走向政府壁垒的趋势(黎友焕,200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跟国际社会的分工合作越来越紧密。梁桂全(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中国的实施,是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入世的直接结果。从全球范围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两种社会力量推动的。一种力量是反对资本全球化的劳工运动。劳资冲突的加剧和劳工地位的下降,使得劳工组织要求在企业推行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以保护劳工的权利。另一种社会力量是“劳工贸易壁垒”SA8000的推行。发展中国家廉价的产品构成了对发达国家市场和就业的冲击。欧美发达国家企图通过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实行贸易保护和非关税壁垒。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推行是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一次碰撞。田丰(2004)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核心,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价值取向。全球性的愈演愈烈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就是促使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及机会的同时,借助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全球性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同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       SA8000的性质

   关于SA8000的性质,多数学者都认为其具有某种贸易壁垒的特性,有的称之为“蓝色壁垒”。蓝色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有关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对劳动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SA8000 是标准蓝色壁垒的核心(张太海,2007)。

   叶祥松(2004)认为,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贸易壁垒形式的不断翻新,作为旨在关注劳工身心健康和劳工权益的SA8000,它不仅迎合了发达国家借口保护人权和环境,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业、抑制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公众和消费者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好奇心,因此,SA8000这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其在推行的过程中出奇地顺利。

   黎友焕(2004a)认为SA8000作为一个认证体系明确了社会责任规范,也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系要求。将社会责任和管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组织尤其是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工权益。虽然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但是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喻卫斌(2005)也认为,因为SA8000实际上的强制性认证,使这个“工作场所的行为标准”演变成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之争的延续,把本来属于解决生产链与供应链内部的劳资问题,提升到国家层面的贸易关系问题。随之而来,一个原本自愿选择的企业标准,变成了一个带有强制性的国际贸易标准。

    虽然多数学者认为SA8000具有贸易壁垒的特征,但是也有持相反意见的,认为SA8000不具备贸易壁垒的特征:从产生过程看SA8000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多种社会责任标准的一致性问题,而不是为了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社会责任运动的根本基础是公众,而公众不会是贸易壁垒的始作俑者;从标准内容看SA8000具有普遍性与灵活性;从标准的性质看SA8000是由非官方制定的标准,不属于国家行为;跨国公司在要求其供应商获得SA8000认证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出于限制贸易的目的(赵囡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