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可行性思考

作者:孝欣蕊 杨丽艳

[提要] 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一起发展,是国家与人民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重视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地位与责任感,也为我国政府减轻了不小的压力。基于此,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会计要素进行阐述,并具体分析中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必要性;可行性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其要素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了进一步加深,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解主要是用会计形式对于企业的行为引发影响的综合性核算与必要的管理。它是会计学科与社会责任的整合,将每个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用责任观,借助会计形式来具体呈现,应用会计的专业技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社会责任用货币为重要计量标准作出的核算与管理。运用科学的估量方式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的影响进行管理,达到经济、社会之间有效的平衡。企业在经营中,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进行整体布局,自发地将社会责任放于第一位,最终通过报表将核算等内容体现,以监控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量与损耗量等。

(二)会计要素。其一,社会责任的资产,指的是企业为达到社会目标进行资源的投入与成绩;其二,社会责任的权益,每个企业集团在企业里的求偿权力。这个权力和以往会计里股东产权的意义不一样,它不在法律规定,大多按照社会的目标而设定。经社会集体产权的确定和相关计量,可提供一个制定企业的社会的目标与责任实行评估的良好依据;其三,社会责任的收益,指企业给社会创造财富,或者说企业生产经营而引发积极的社会效益;其四,社会责任的成本,指企业达到社会业务用的资源及增加社会的损失,或者说企业的经营而引发消极的社会影响;其五,社会的效益,企业在特定时间内为社会创造的净收入额度,相当于社会收益去掉社会成本后的余款;其六,社会的资产净额,指社会的责任资产,包括企业作出的社会贡献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差值;其七,社会的经济业务,指企业付出一种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而为企业有关的社会团体的利益带来影响。社会的经济业务一般不是市场的交易行为,但是能够生成一定的社会效益或者社会责任的成本。

二、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必要性分析

(一)生态环境遭到污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因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展,在生产中排出的“三废”物质也有所增多,特别是现代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已经日益突显,城市河水的质量超标约占85%以上,我国淡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一些城市的水已濒临干枯,全国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不是太好,空气指数低于类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1/5左右等。

(二)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企业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公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会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影响。基于此,我国国企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重视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是很多企业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实时足量地为企业职员交付养老金、医保金及失业金等,甚至于有的企业将这笔款项进行占用或他用等,引发了一系列职工看病困难、养老困难等很多不良的连锁反应等问题。

(三)没有实现充分合理的就业。众所周知,我国有广大的社会劳动力资源。这些劳动力是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资源。因此,就业问题得到充分且合理的解决,就会达到劳力资源供求市场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利用的目的。也为此国家政府将充分就业问题列入一项根本的目标。我国的形势客观地提升了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即企业既要实现本身经济的最大化指标,又要不断开发与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多样式的经营与管理,以此可以为社会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处于失业状态较为严重的形势,还出现了大量的隐形失业现象,这种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就有企业因为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人员进行精简,就是我们熟知的“下岗”人员增多了,通过这种减人提效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者,为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其他社会问题。企业在取得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时,企业职员的薪资待遇也相对得到了改善,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水涨船高,可是依然有很多企业对于劳动者的权益不够重视,甚至忽略了职工的生存环境,如煤矿工人居住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很恶劣。还有企业对一些高危工作性质的职工,也并未提供出有效的劳保方式。还有,一些企业对于社会的公益或福利事业很淡漠,与企业的地位不相衬。

三、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可行性分析

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下,我国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经济方面来讲,会计制度的改革与会计教育水平的提升,促使我国的一些会计事业有了不小的战绩,为现阶段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积累了很多有利且较为成熟的条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国家制度是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力保障。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公有制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淡化了单纯的个人利益,企业的生产扩大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符,有着提升社会效益的目标。因此,企业为生产经营规划的会计对企业为社会带来的效益与损害作出充分反映及控制显得很有必要。

(二)有利的法律环境。我国近些年出台了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全民所有制的工业企业法》、《环保法》、《会计法》、《产品质量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为更好地规范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指导与支持,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考核和评价标准。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成果成为重要的借鉴。从理论与方式还有实践基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德国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为我国建立并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带来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此外,更多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人才及专业人士也在不断地致力于这方面的分析与专研,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四)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相辅相成。企业传统的会计,如排污费用、逾期治理的处罚金等方面也可以用于社会责任会计应用的参考。还有,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责任会计与质量核算相关技术及核算程序设计方面,都可提供参考。

(五)当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从业者整体素质也在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各类会计类的软件与计量的技术也在进步,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已达到了会计电算化,表现在数据处理的精确度提升、效率的提升,将很多会计从复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为社会责任会计实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六)大型企业加大对社会形象的关注为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一些企业已走进了世界市场,加上外投企业的增多,我国逐步实现了同世界市场接轨的目标,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借鉴,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自身社会形象的建立,企业拥有优良的社会形象,相当于获得了一对隐形翅膀,会推动企业飞速的发展。因此,企业会树立其信誉感与责任感,以吸引各个投资商与众多客户,所以向灾区与社会慈善机构进行大量捐赠情况会加多,公益类广告也增多了。此外,大部分企业以很多的方式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对社会担负的责任会在会计报表中表现,这对于良好社会形象的确立是极有利的。也得到了很多企业,尤其上市企业的支持。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了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当逐渐完善与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体制,以会计报表计量的形式将企业经营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与创造的社会效益展现出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处理企业和社会、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承德,刘正军.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财会月刊,2008.35.

[2]郑健.新时期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9.

[3]晁世元.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推行研究[J].开发研究,2014.5.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业比较研究

作者:洪珈珈 余忠 郑玉华

[提要] 本文首先从披露模式、披露数量及制度环境和披露质量等三个方面描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其次,利用数据库收集样本信息,选择各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共2,326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披露总量、报告审验情况和平均披露率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各行业间信息披露的异同;最后,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系统,各行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第三方独立审验体系、发挥媒体舆论力量、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业比较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三无产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严峻。作为社会主要单元之一的上市公司,必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因此对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现有研究中,鲜有行业间的比较研究。因此,开展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比较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部分行业近年来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了解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今后不断发展提供实践性的对策。

二、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首先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容。总体上,我们可以把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企业在以利益为首要目的,对所有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考虑承担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安全生产、员工福利、产品质量安全、税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强烈,所以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一)披露模式现状分析。我国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依附于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和独立报告模式。附注形式信息量少且分布散乱,可读性低,而且存在一定的虚假性。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独立报告模式是国家所倡议的,信息量大,一般定期发布,类似于财务报告。报告中既有定性文字描述又有数据分析,图文并茂,文字与表格相结合,能提供较为全面、有意义的社会责任信息。2013年就有264家上市公司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如中国电网的独立报告就完整地披露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目标、准则、具体内容、计划从事的事项、预计投入的资金等。

(二)披露数量及制度环境现状分析。从MQI中可以获知,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我国上市公司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不仅电力行业,石油、运输、金融等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共发布了6份独立报告。从2006年开始,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逐年递增,在2009年迎来井喷式的增长,增幅相对2006年达到了23倍之多,披露数量达到了459份。2015年数量开始下降,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却提高了。2015年共披露848份,经过审验评价的比例达20.5%,其中第三方独立审验占7.19%。除了人力资源行业,其他行业均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截至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已有5,705份。

披露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因为信息披露指南不断出台和修订。2002年1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发布;2014年新修订《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深圳市政府颁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文版,因为契合我国特殊国情,也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指引。

(三)披露质量现状分析。本文借用和讯网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专业测评体系,该体系对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别打分评价,再综合得出总分,并进行排名。基于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本文以下数据收集主要以手工为主。如表1,以2016年为例。排名第一的金融行业,得分最高的是股东责任17.79分,可创新部分仅有0.50分,说明金融行业对科技信息、产品创新的信息披露少,进而推断金融行业创新理念匮乏,技术创新项目数量稀少;虽然员工责任得分为15分,可在安全培训方面只有3分;环境责任得分为8分,反映出金融行业环境责任履行和信息披露状况不佳,投入的治理资金也较少。(表1)

上述分析说明虽然近十年来报告数量和信息披露指南都有显著进步,但披露质量却明显滞后。再加上行业属性和发展情况不同,各行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及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肖胜楠(2012)指出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资源行业,更应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率的信息披露;电力以及冶炼行业是高危行业,社会责任侧重点就应是员工职业培训、安全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郭勇(2013)提出农林牧渔和医药制药业除了产品质量的信息披露,还需披露化学、农药物品的使用情况;金融行业则需多公布资金整合和调配情况;汽车制造业还应包括生产过程员工工伤次数及恢复程度。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选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关键定量指标体系数据库(MQI)。该数据库不仅有总量统计、审验情况分析,还针对不同行业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旨在为各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二)样本基本情况。本文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行业属性考虑,将选择MQI收录的八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八个样本行业共发布了2,326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具体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为:石油和天然气612份、金融412份、冶炼366份、医药制药业340份、电力241份、煤炭开采133份、农林牧渔112份、汽车制造业110份。

(三)评价方法。本章借用关键定量指标体系的平均披露率评价各行业信息披露水平。该体系每个指标均包括五个类别的指标,分别为:经济类指标、环境类指标、社会类指标、劳工类指标、产品类指标。该体系基于指标内容对每份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对报告分类从而得出该行业所有报告在每个指标项下的披露率,再在披露率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法得出平均披露率,以此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该指标根据行业性质,选取具有行业特征的指标。如农林牧渔行业经济类指标由经济绩效、社会责任投入、采购行为三个方面组成;劳工类指标由雇佣和职工健康与安全构成。而电力行业的经济类指标就不包括采购行为,在劳工类指标中多了职业培训与教育、合规两个方面。

关键定量指标体系适应行业间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法具有针对性;再加上各指标内容的关联性,使得行业间的对比性更强。

四、基于MQI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比较

(一)披露总量的比较。冶炼行业是披露报告最多的行业,占所有报告的4.53%,数量达504份。冶炼行业对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则需向外界传达更多信息。金融行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列二三位,占比分别是3.73%和3.05%。电力行业位居第四,占比2.16%。煤炭开采、农林牧渔和汽车制造业三个行业披露数量大致相等,占比分别是1.20%、1.01%和0.99%,其中煤炭开采行业稍稍领先。而作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比例仅为0.58%。

图1是近三年各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各行业在近年的披露数量大体都保持稳定。其中,金融行业平稳中还有细微上升。医药制造业在2015年有些许波动,相对于2014年下降15.52%,2016年又回归平稳,反映出披露报告数量不稳定。石油和天然气、农林牧渔和汽车制造业虽稳定,却没有上升迹象,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报告数量均为个位数。(图1)

(二)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比较。陶晓红(2012)指出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只有经过第三方的审验或者点评之后才是具有说服力。表2显示冶炼行业经过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为202份,领先其他行业。金融行业居第二位,数量达149份。这两个行业合计占比将近76%,说明其他行业报告独立审验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农林牧渔这种超大型行业审验报告数量仅有19份,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汽车制造行业只有14份和16份。虽然披露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却有待提高。多年的积累也只有533份,比重27.79%。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独立审验的发展道路还是长久、艰巨的。(表2)

(三)平均披露率的比较。表3显示煤炭开采行业平均披露率为38.42%,是八个行业中最高的。其中,经济绩效的披露率为87.78%,说明在133份披露报告中,至少有116份报告披露了经济绩效的内容。石油和天然气以37.86%紧随其后,与煤炭开采行业相同,经济绩效披露是最高的,为89.47%,这是值得鼓励的。可是在废气及废弃物排放、社区建设和居民冲突方面披露数是0,未披露数高达38。金融行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分列三至五位,披露率均达30%以上。其中电力行业在社会责任投入指标中披露率是57.41%,废气披露率也达到43.21%。金融行业的职工培训与教育指标平均值是74.77%,该指标主要描述每年接受职业培训的员工人数、次数及时间。医药制造业平均披露率只有27.75%。但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一半的企业披露了能源消耗量及节能的信息。冶炼行业的环境指标占了多数,可作为重污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及减排量的信息披露只有15.64%,农林牧渔行业只有10.94%,与其他行业差距大。(表3)

(四)行业比较结论。综上所述,以各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共2,326份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披露总量、报告审验情况和平均披露率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各行业间信息披露现状。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对“落后”行业要加强引导;审验独立报告有利于促进披露报告质量的提高;关键定量指标体系可以促使社会责任披露更具针对性。总体而言,社会责任披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制度规定不全面不系统使得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行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等问题。

五、改善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第三方独立审验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在信息披露上并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以至于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不高。因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应当建立独立的审验体系,提高信息质量要求;审验体系根据行业间的差异性,制定相适应的信息披露评价方法,使得所作出的信息披露更具有行业针对性。而人们根据第三方审验体系发布的检验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报告。

(二)发挥媒体舆论力量。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民众可以多途径了解、监督企业。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中起着一定作用。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此领域的报道,借助社会舆论力量,给在社会披露报道中避重就轻的企业施以压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当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时,既能增加企业的可见度,达到消费者、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又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出台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出台针对性指导文件,并加强政府在社会责任披露制度上的监督作用。为“落后”行业的行业披露提供指南和制定资源性披露的指引,有利于行业的协调发展。制定统一的披露模式,完善信息披露评价方法,以解决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对各企业报告实施监督管理,定期汇报、公示结果,有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胜楠.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郭勇.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陶晓红.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周培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安静,黄珺.媒体关注,媒介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6.6.

多学科视角下的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作者:吕 力

[提要] 西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契约责任”、“自然法”、“无为”、“消极自由、消极责任”、“理性的权利架构”等,严重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与实践,这是西方社会责任理念提出近100年来,其理论与实践仍然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而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天下责任”、“法自然”、“有为”、“积极自由、积极责任”、“理性的责任架构”等则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和实践。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应更多地借鉴与利用中国本土理念。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天下责任;自然法;消极自由;理性的架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BGL003)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早在1924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但直至今日这一概念还未被西方完全接受。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就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在满足他们的股东的利益之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根本上错误地认识了自由经济的特点和性质。在自由经济中,企业有且仅有一个社会责任——只要它处在游戏规则中,也就是处在开放、自由和没有欺诈的竞争中,那就是要使用其资源并从事经营活动以增加利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西方管理学主流范式的影响,中国本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实证研究,有关CSR的定义、维度、测量采用或基本采用西方框架。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由西方学术界所提出,但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管理实践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实施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拟从伦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多学科视角探讨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差异。

一、伦理学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天下责任与契约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概念可以追溯到孔孟所提出的“义”。张汝伦认为,义在孔子那里指的是一般的道德原则。义者,宜也,具体何时为宜,虽然需要主观的判断,但“义”从其表现形式来看,却体现了一种客观的行为准则。因此,“义”几近于现代责任之概念。孔子之后,董仲舒也说,“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尤其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显然,这里的“义”已基本等同于责任的概念了。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西方的责任概念主要来自于契约。学术界通常把责任分为三类:(1)由于道德义务之违反而以社会心理意识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道德责任;(2)基于纪律义务之违反以社会团体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纪律责任;(3)基于契约义务之违反而以事先约定为表现形式的契约责任。上述责任中的第一、第二条符合中国文化中的责任理念,而第三条则符合西方文化中的责任理念。

根据儒家的经典论述,中国文化中的责任显然不限于“君臣父子夫妇”,而涵盖“天下”之义。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儒家的最高责任,这种责任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赵汀阳的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是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秩序的“社会”,如果一种政治完美到万民归心,就将成为整个世界社会的政治,这个“世界性社会”就是“天下”。

从以上中西文化关于责任的理念差异出发,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责任”似乎更倾向于“天下责任”而非“契约责任”。西方经济学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在这一思路之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只限于契约责任。顺此思路,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最远可以延伸到企业的各利益共同体——因为各利益共同体与企业之间存在显性或隐性契约,而很难延展到整个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将任何个人或者团体视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作为一种团体性组织自然也应承担“天下之责任”。中西责任理念之差异主要来源于中西社会历史的差异。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社会则与贸易息息相关,而契约是贸易的根本保障。由此导致西方理念中的责任主要是贸易或契约责任,而中国传统中的责任主要是道德责任与天下责任。

总之,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西方,但不宜使用包括利益相关者责任在内的、契约的视角来解释和传播这一概念。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泛化的道德责任,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下”理念更适合“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当然,西方文化中有关“天下”概念的缺乏可以部分由基督教加以补足,从社会功能角度看,基督教中的上帝与中国传统的“仁爱、至善”的道德概念是类似的,因而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也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基督教未来的发展不过两种途径:将上帝理解为天理或将上帝理解为人心,这两种途径都趋向于消解圣经旧约中的契约思想,而转向中国的“天下”理念。

二、法学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法自然”与“自然法”

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中国传统道家反对以人灭天而崇尚逍遥之境。老子就对人化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提出了种种批评,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等。黄老道家的治国方略则强调“因循为用”,认为“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

政策治理莫不考虑人性的自然,是中国传统道家“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这与西方“自然法”有若干相通之处。根据博登海姆的论述,西方自然法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发生的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这时期的自然法学家包括格劳秀斯、霍布斯等,这一时期学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为自然法实施的最终保障应当从统治者的智慧和自律中去发现;第二阶段始于1649年,洛克与孟德斯鸠是这一阶段自然法学家的代表,他们试图用一种权力分立的方法来保护个人的天赋权利;第三阶段是对人民主权和民主的坚决信奉,卢梭是这一阶段自然法学家的代表。

将中国古代道法家的思想与西方自然法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法自然”非常接近于西方自然法发展的第一阶段。西方自然法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用权力分立的方法来解决个人权利问题的进步之处在于以法治的形式对个人天赋权利保护,导致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雏形。这一阶段是“法自然”所不具备的。然而,自然法所保护的“天赋权利”并非自然人性的全部,人类个体之间亦有“结为社群的、集体主义”的一面,因此自然法只反映了自然人性中的一面。换言之,虽然从对“人性自然”的保护而言,“自然法”更具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但是从“人性自然”的内容而言,“自然法”是“法自然”的一部分,因而“法自然”涵盖更全面。具体到企业社会责任领域,虽然企业合法的“利润最大化”无疑是受自然法保护的,然而如果以此否定“企业的公益行为”则是对自然法原则的错误外推。

三、经济学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有为与无为

市场经济的主导理念是“市场自由竞争”,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这就是“无为政府”的理念。事实上,“无为”并不纯粹是西方的概念,它也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无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同样适用于自然状态下的农耕经济。通观中国历朝历代成功的经济管理,无不采用道家的无为政策。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思想史上“政府无为”的理念要大大早于斯密。然而,斯密的贡献在于,他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概念并成功论证通过竞争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而中国古代的无为政策着重于生产量的提升。

“无为”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在无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观念下,任何企业利润最大化之外的责任都不可接受,都有损于整体经济效率。如杨朱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既如此,在无为的体系中,“社会责任”反而有害于社会。

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林毅夫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十分强调政府的有为。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认为,当代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的“无为政府”,恰恰相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有为”非常重要。而在“有为”的经济学体系下,企业应该承担一部分公共责任,在其体系中,经济效率并不是唯一追求。因而,中国当代本土“有为”的经济发展理念与企业社会责任契合度更大。

四、政治学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积极自由、积极责任与消极自由、消极责任

以赛亚·伯林在1958年发表的《自由的两种概念》中首次提出了两种自由的概念——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伯林将消极自由定义为“不受他人的干涉”,伯林论证道,“个人自由应该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侵犯的最小范围,如果这些范围被逾越,个人会发觉自己身处的范围,狭窄到自己的天赋能力甚至无法得到最起码的发挥,而唯有这些天赋得到最起码的发挥,他才可能追求、甚至才能构想,人类认为善的、对的、神圣的东西”。然而,如何在个人领域与公共权威之间划定界限,消极自由理论家内部则展开了无穷无尽的争论。

显然,在消极自由的理念之下,企业社会责任是否成立就成了一个严峻的“待定问题”。这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积极责任,它并不是一种限制,而是社会对企业的一种鼓励和期许——那么这种鼓励是必要的吗?它是否侵犯了企业的利益呢?它是否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呢?由此导致的争论很难有一个被各方所接受的结论。

根据伯林的定义,积极自由有三个含义:(1)自由是每个人平等地拥有参与民主政治和分享统治权力的机会;(2)个人不受自然欲念的干扰,而是根据既定的目标行动;(3)通过理性将自身或他人从非理性中解救出来。很显然,中国传统儒家追求的是积极自由或者说是积极的“入世”责任。这种积极的责任天生契合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责任,这种责任对于理性的个体或企业而言,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只有积极自由的概念,老庄就持典型的消极自由理念,老子所向往的“小国寡民”实际上是诺奇克所谓“最小意义上的国家”的中国式表达。因此,确切地说,虽然企业社会责任起源于西方,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才最贴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五、哲学视角下中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理性的责任架构与权利架构

“理性的运用表现”与“理性的架构表现”是牟宗三关于中西理性差别的重要论述。所谓“理性的运用表现”指的是实践理性,它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人格中的德性,其“运用表现”中的“运用”指的是“作用”或“功能”,“运用表现”就是德性之感召或德性之智慧妙用。所谓“理性之架构表现”包括两点:(1)从自己的主位推开而向客观方面想;(2)推向客观方面,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公平合理。

在本文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性架构的体系性与准确性方面确实与西方有差距,但并非缺失。依据“仁义礼智信”中的“义”的角度来理解“君臣父子夫妇”以及“修齐治平”,可以构筑一套基于责任的体系,大体上也可以适用于当代社会。事实上,中西理性的差别更集中体现于“架构的侧重点”有极大的不同。中国文化理性是一种责任架构,侧重于发挥人性中“本善”的一面,或可称为“正面架构”;而西方文化理性则是一种权利架构,侧重于防止人性中“本恶”的一面,或可称为“负面架构”。

中西理性架构各有利弊:中国理性之架构在弘扬正义、倡导向善方面不遗余力,但不免流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中国理性虽然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缺乏“勿施于人”的制度保障,老庄虽说“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但在如何保障人性的自然权利仍然是缺乏的。反观西方理性之架构在保护人权、防止权力滥用方面不遗余力,但不免使人消沉、惰于进取。

虽然中国理性侧重于责任架构、而忽略了权利架构,但从责任架构可以推导出权利的架构,例如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度化,则构成一种权利的架构体系,而反过来,从西方的权利架构很难推导出中国的基于责任的架构。若将中西理性的上述差别落实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领域,不难发现,中国理性更契合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而西方理性强调的权利、规则与可操作性很难与企业社会责任完全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汝伦.义利之辨的若干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吕力.责任儒学、新工业文明时代的儒教与国家治理[J].现代商业,2018.4.

[3]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J].法学,1997.10.

[4]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0.

[5]博登海姆(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李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辨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8.6.

传媒行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刘陵元 李代悦 陈梦娇

[提要]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改进的内容分析法构建传媒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对26家上市传媒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状况进行评价,发现我国传媒企业当前社会责任承担状况整体较差,社会责任观念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内容分析法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资助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不断提升,传媒行业也因此快速发展。但在传媒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传媒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定量评价的研究是研究社会责任与其他变量关系的基础。当前社会责任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一般内容分析法、基于KLD指数的内容分析法、每股社会贡献值、直接采用润灵环球数据等。李国平(2014)指出,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环境不同,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内容也就会有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外部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环境,也要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但上述方法大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没有针对传媒行业做出专门的分析与调整,因此其客观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基于传媒行业的特点,在考虑相关的外部环境特点与传媒行业特点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内容分析法提出一种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传媒行业社会责任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往学者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结合研究对象的特征,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与其有紧密关联的利益相关者要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和公益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在系统的、客观的、定量的方式中为了测量变量,研究和分析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它的本质是利用表征的有意义的语句推断成其准确意义,可以将非定量的定性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是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决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为降低评价上的主观性,本文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用定量指标,如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以此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一)构建原则。为了客观、公正、合理、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情况,选取指标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能够科学可靠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收集的数据要准确,处理的方法和过程要合理;(2)系统性原则: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面反映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3)可测性原则:即要求选定的相关指标能够根据一定的方法量化;(4)可行性原则:要求指标数据交易获取,代价较低,方便分析计算。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从利益相关者获取特定的资源,同时给予利益相关者相应的回报。如股东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企业相应的给予股利回报;员工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企业相应的给予工资回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传媒行业特点,本文选取了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消费者(观众)、政府、社区和公益等8个利益相关者。

(三)指标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和利益相关者分析,在8个一级指标基础上,相应地选取32个二级指标以具体地量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表1)

三、指标的量化与评价

(一)指标的量化。本文选取的多数定性指标是用文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因此本文针对每个定性指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若该指标对应的文字描述显示符合相应的标准,则该指标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对于定量指标,本文选取或构建相应的财务或非财务比率进行评价,如使用速动比率来定量短期负债安全性,用女性人数的比例来定量描述员工的性别平等。随后,若该指标值大于当年的行业均值,则赋值为1,反之为0。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加总平均得到该一级指标的得分,将所有指标加总平均得到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评分。

(二)数据的获取。本文选取26家上市传媒企业为样本,搜集其2013~2016年社会责任表现的相关信息。定量指标的数据通过国泰安、万得等数据库整理得到,定性指标的数据则来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相关媒体报道、中国裁判文书网等。

(三)指标的评价。在制定指标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本文邀请3位研究社会责任的专家对定性指标进行了评价,定量指标则直接根据评价标准确定。对于专家意见不统一的评价,由专家协商确定。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总分的平均值为0.5279,相对较低,说明我国传媒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总体状况较差,未能积极承担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识较差,这与当前的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从各利益相关者得分来看,公益得分的平均分最高,为0.6779;社区得分的平均分最低,为0.4287,说明企业当前仍重视捐赠、公益活动等经典的社会责任承担方式,但没有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企业来说,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需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与各利益相关者构建稳定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样企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传媒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改变以往的社会责任观念,不能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仅仅是捐赠,而需要重视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观念。(表2)

四、结语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并以传媒行业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传媒企业当前社会责任承担状况整体较差,社会责任的观念有待改善。传媒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未来的研究尚需对该评价体系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量表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改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

[2]姜俊.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付强,刘益.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3).

[4]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8).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

[提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责任是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谈一下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背景,结合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企业应怎样做好企业责任。

关键词:社会责任;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背景与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崛起,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项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其中,企业责任是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为: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能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同时要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在市场转型持续深化的市场竞争与缺乏秩序的环境里,能够占据市场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公司在规模和力量上有所成长,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与保护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主要问题。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公司在规模和力量上有所成长,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入。然而,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不同,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的国家发展也是不同的。当然,尽管发展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但是世界潮流都在鼓励企业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经济,于是和很多工业化国家一样,在一段时间里通过支付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的方式来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有必要来反思一下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中所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政府对企业监管不够。政府是国家各项事务实行的核心管理部门,在很多地区,虽然各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条例,然而对于当地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施情况与效果却不闻不问,缺乏具体事务的了解。此外,政府往往为了实现GDP与企业的双重发展,过分的追求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忽略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对履行责任不到位的企业查处力度较弱,惩罚措施不足。

2、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尽管整体社会环境在呼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给社会、国家与环境无形之中带来伤害。有些企业为了谋求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偷税漏税;为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制作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为了自身便利,肆意的排放废气、污水,污染社会环境。食品安全在近些年来成为典型企业责任缺失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地位,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并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

3、企业发展中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大机器生产阶段,世界各国企业经济在迅速发展之中。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也深受影响地快速推进,虽然在此过程之中,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过度浪费。比如,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湖泊水资源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旱涝灾害、臭氧层等发生,都是由于很多工业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大量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所致。还有一些企业原材料需求较大,大肆砍伐树木、耗费公共水资源,从而导致区域性树木再生困难、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干扰人类生活问题的发生,这些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的原因。事出必有因,通过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出现的问题。从宏观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环境过度重视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短短几十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实现经济全球化,追赶世界一流发达国家的速度不可谓不快,然而,由于过快的发展进程,自然出现了些许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对其他制度视而不见,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严格的约束与制度,难以发展长远。

2、企业自身责任感意识淡薄。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足,究其根本,是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没有很好的树立责任观念,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完整健全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没有企业文化来作为企业的根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因此难以建立经营观念和自我约束机制。资金技术等固然重要,但是真正使企业发展长久的要素还是长久的社会责任意识。

3、企业自身环保系统发展不完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其本质还是由于企业自身环保系统发展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环保体系,企业应当在建设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保护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因此,企业应当建立长效的环保机制,兼顾环境保护与自身的发展。

三、解决措施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1、时代发展的必然。企业不能被单纯看作一个盈利性的经济机构,虽然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存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应当适当的进行改革,企业在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获得更多社会效益。

2、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外在支柱和力量,如果没有社会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将失去动力。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国家的发展是一致的,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企业应当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及时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分担整体工作,减轻国家整体发展的压力。相反,如果企业在发展中我行我素,不顾发展大局,那么将会失去成长的后备保障,减弱外部支持,最终受损害的还是企业自己的利益。

(二)解决措施

1、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企业受众、企业股东以及社会民众的基本社会责任。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关心员工,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明确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履行权利之时依法行使责任。积极回报社会,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为社会贡献企业的力量。

2、重视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彼得·德鲁克曾说:“一个健康的企业与一个病态的社会难以共存”,市场出现缺陷并且产生人们不希望的结果时,政府就要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随着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由于政府在某些社会领域中,将一些本该属于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留给企业和社会,有些企业缺乏相应的承担责任的意识,或者没有能力独立承担。此外,政府没有很好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就会导致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从而产生产品质量不过关、员工权益受到损害、企业污染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与调控作用,在保障实施和推广方面和企业一起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3、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有渐进性。我国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相对较晚,虽然建立起了社会责任框架,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应对。因此,在我们履行社会责任时应遵循渐进性理论,对于现阶段可以达到的标准,比如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严格按照国际劳工条约执行,对于现阶段达不到的事项,我国企业应比照国际公约制定并努力执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协调,积极与其他国家交流协商。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时代在发展进步,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标准已经过时,企业在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起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保障员工与消费者的权益,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及生产安全,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整治。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社会双赢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勇.论责任,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张彦宁,陈兰通.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6.

[3]崔秀梅.转型经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