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加快企业环境责任履行2

三、目前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国已经缔约或签署了包括《斯德哥尔摩公约》、《巴塞尔公约》、《京都议定书》等50多项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地承担起环境问题的国际责任。但总的来说,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还存在不少问题,我国今年的环境污染迅速加重,污染影响面逐渐扩大,跨界污染和流域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全国范围看,水资源污染仍是我国环境污染的第一大问题,大气污染程度在加剧,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二氧化硫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北京成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都足以说明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企业环境责任的落实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责任,也有政府,公民的责任。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是一个互动、双赢的过程,目的在于增加社会的公共福利,减少由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而目前我国企业、政府、公民之间缺乏一种持久的张力,使得企业被动地履行环境责任。

   从企业的层面来说,由于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完全正确,因此还存在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是政企不分的表现的错误观念;一些企业仍存在履行环境责任会降低企业绩效,增加成本的思想;大部分企业较少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另外,缺乏考虑大家的意识,对由生产带来的污染不闻不问,有些企业靠国家的优惠政策积累大量财富后,回报社会的意识淡薄。

   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看,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国外对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特别是污染环境的现象,处罚非常严格。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并不完善,还有很多空缺,而且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现象,处罚不重。另外,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监督体系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及时揭露,不能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意识的倡导与培育。

四、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还存在不少问题,而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推动企业自觉、认真履行环境责任,从大的层面来讲,应该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一)政府应发挥作用,调节和干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完全是靠企业家自身的觉醒形成的,而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推动的共同推动发展起来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监督作用较弱,因此,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政府应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其次,应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使企业正确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最后,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评估。并对实施社会责任成效好的企业做出表彰,对违反社会责任行为的企业予以处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应更新理念,持续创新,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实力

   目前,我国企业很少看到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不少企业仍停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企业理念,忽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企业理论。因此,企业应当更新理念,加强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重新设计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力。对于环境责任的创新可实行绿色企业管理。国外企业的做法是,通过环境审核,系统而彻底的检查企业运作情况,评估企业环境管理的实际水平,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整顿。如降低办公用品的消耗量,提高重复使用率和再循环率;节省办公用能源消耗等。另外,企业应着手整顿材料采购。采购部门应尽可能购买绿色原材料,可通过购买整批包装以减少包装废弃物。再次,通过改良工艺、更新设备、重新配方来节省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从而消灭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经济指标仅仅被认为是企业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有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等。此外,有一些国外公司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企业的绩效,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批准号:07BTY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黎友焕:经济学博士,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文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

[①]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Business Ethics, Edited by Patricia H.Werhane and R.Edward  Freeman. Malden, Mass. USA: Blackwell Business,1998.p594.

[②] 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ar: Management(Fifth Edition), Prentice Hall,1996.

[③] 约翰B·库伦.多国管理——战略要径[M].邱立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国如何加快企业环境责任履行1

来源:《世界环境》2009年第2期
   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近代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使企业滥用自然资源,造成社会公害泛滥,空气、水质严重污染,公众的健康、安全面临威胁。因此,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然而对于其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1975年,戴维斯和布罗姆斯卓姆(Davis&Blomstrom)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的决策者们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所具有的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义务。保护社会福利意味着企业首先应该避免伤害社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改善社会福利意味着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为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做出贡献。[①]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1996)在其近年出版的《管理学》中也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他区分了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认为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合法了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要从道义上认真的考虑自己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②]而约翰·B·库伦(Jone B.Kulen)则侧重对道德责任的强调,他指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富有超越盈利的责任这样一种思想,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一个公司不仅要为股东谋利益,还要考虑其他成员的利益。它通常关注与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其政策和程序所形成的伦理后果。[③]黎友焕(2007)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模型定义,他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它相关的责任。

二、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原因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正在加大。近年来,国际社会抛出中国河流污染及过度开发给下游带来生态灾难、空气污染引起全球气候恶化等一系列中国环境威胁论调。事实上,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漠视环境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和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多数都是由企业所实施的。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应主动承担起环境责任,这是满足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新变化的需要,也是企业为获得自身长久发展的要求。

(一)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应对社会环境负责

   从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企业既是生产主体,又是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主体,其行为贯穿了整个经济领域,贯穿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一方面,企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社会组织,因而也是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社会组织,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全球环境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6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组织记者对11家钢铁企业进行暗访,被暗访的这11家钢铁企业,多数是列入国家千家或本省的节能降耗重点钢铁企业,钢铁产量均在百万吨以上。虽然一些钢铁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通过暗访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环保设施(除尘设备)不运行,偷排和违法超标排放工业烟尘、粉尘问题,给当地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据了解,一个百万吨左右的钢铁企业仅用于环保除尘设施的电耗每年大概就在4000千瓦时左右,月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可见,企业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社会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最拥有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力量和技术开发能力,因而有能力承担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能够起到的重大作用,是其他社会经济主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企业应为保护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二)是满足消费需求新变化的需要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健康源于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将环境视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过去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大多数人仅关心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产品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比较漠视。如今,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这突出地反映在近年来绿色食品走进市场,旨在“回归自然”的旅游大幅度增加,以及一些改进小环境的设备纷纷出现(如家用净水器等)。这使得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这种情况迫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正视环境保护问题。其次,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并未能满足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绿色食品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仍然微乎其微,整个社会绿色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企业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调整经营方向,从规模经济向绿色经济、个性经济、弹性经济的方向发展。

(三)能节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只有按特定的环保标准,生产出对生态环境无害,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品价值,增强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另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长期来看能节约企业的经营成本。据了解,济南钢铁历史上曾经因环境污染被媒体曝光而被地方勒令停产。1993年以来,济南钢铁实施清洁生产,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精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框架,优化了资源能源配置,加大了污染源治理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风险的双赢目标。2004年与1995年相比,济南钢铁的吨钢综合能耗下降42%,9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在环保方面,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生产管理中,并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落实到每个人,一并考核。又如,美国麻省一家珠宝公司,安装了一个闭环废水处理和回收系统后,一年内节约了7.1万美元,设备投资成本在两年内全部收回。3M公司的3Ps计划(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即预防污染将得到回报),于1975年推出,至2003年为止为公司节约了5000多亿美元,并减少了10亿磅的污染物。由此看来,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提升了竞争力,企业管理者打破了传统的承担环境责任与公司经营对立的误区,利用循环经济的思路,积极承担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所带来的竞争力,有助于将企业的综合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面对危机:责任泾渭分明3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建设社会责任的思路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我国企业更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这场金融风暴的打击下,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时市场重新洗牌,也给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所以倒闭企业的教训也应该使其他企业在今后经营活动中引以为戒,从平时日常生产经营做起,注重环保节能、注重产业升级以及技术的创新等等,增强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

(一)企业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家关键时刻的决策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企业家的道德修养也同时会影响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面例子很多:如百度恶意屏蔽不交钱企业,被央视爆光,百度公司的名声大损,这是企业经营者的决策错误;蒙牛奶制品中掺进了三聚氰氨,但是企业领导人却没有及时进行表态并且无任何对受害的婴儿进行慰问、道歉、赔偿的补救措施,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的表现,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谴责;涉嫌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被北京警方拘留的国美总裁黄光裕的行为,大大影响了消费者对国美电器的信任。正如马克思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④]现在的企业家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才能领导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二)履行劳工保护社会责任

   金融危机中,政府已经在宏观面上不断地鼓励大家恢复信心,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并提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要刺激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就给我们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职工工资收入、不降低职工福利等措施要配合国家政策进行实施。提供就业岗位是企业为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之一,员工是企业的重要成员,只有注重员工权益保护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得到员工的支持,反过来更快地促进企业摆脱困境,所以企业在面临“裁员”时,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劳工的社会责任,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是企业应当做的,而且我国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下,要以人为本,企业以保障员工的权益为重任,在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或受到严重影响时,更应如此。

(三)注重企业自身建设

   马克思说:“一般说来,社会变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是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⑤]要想在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求得生存,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由于当前我国外贸企业运行很大程度上还在依赖危机发生之前甚至更早的订单,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还较滞后,我们最近完成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生存的影响调研报告》结论显示,春节后可能会出现一波比较严重的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所受影响可能更加严重。我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应对危机的脆弱性,使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经受不住危机的打击而倒闭的企业,是因为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创新的现象,所以企业应该吸取教训,在今后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注重企业自身建设。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急剧震荡,不可避免导致产业分工、企业并购重组和行业重新洗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将会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一个重要机会。只有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企业才能更加持久的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十分重视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如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所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企业更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积极面对危机,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建设,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我们希望我国各种性质企业都能在此艰难时期“流着道德的血液”,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7卷[M].人民出版社,1998.

[2]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人民日报网:http://paper.people.com.cn 

黎友焕: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双双: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510610

联系电话:013318869512

E-mail: nei_lai@126.com


[①]人民日报网: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12/02/content_149958.htm

[②]新华网:http://bt.xinhuanet.com/2008-10/16/content_14652630.htm

[③]新华网: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7/content_14934447.htm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5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84页

面对危机:责任泾渭分明2

二、案例分析: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社会责任态度

   金融危机是导致近期出现的企业大批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更应该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尤其是竞争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是正常死亡或政策性关闭,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出现,这些企业也可能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遭到淘汰。

(一)不负责任的企业——合俊玩具厂等

   在倒闭的企业中有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企业生存经营出现问题时,迫于原料供应商的催款,以及员工催要工资的重重压力,许多企业的负责人纷纷选择躲避,不顾企业员工与其上下游业务往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个近期获得高度关注的例子:2008年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中国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玩具厂倒闭,导致7000多劳工失业。这是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由于企业拖欠员工多月工资,在企业倒闭之后这些员工迅速陷入生活困境。合俊玩具厂的倒闭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出现的,但是其倒闭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企业投资矿业失误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企业倒闭的一个助推器,其实自2006年起,合俊中期业绩就开始出现下滑,出现亏损876万元。2007年同期亏损316万元。截至2008年中期业绩,合俊股东亏损大概增至2亿元,集团截至今年6月底的手头现金有1320.7万元,大跌87%。但是企业领导人却以金融危机为借口,逃避企业责任,在企业倒闭后不管不顾员工利益,使得镇政府面对突然失业的几千员工,不得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发出通告尽全力解决员工的工资问题。这种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中为数不少。[②]另外,还有些企业因为平时的生存经营中存在欺诈行为,也借助这股“倒闭潮”宣布破产倒闭,严重损害了上下游企业利益的实现。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导致大量员工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

(二)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华康制衣厂等

   相比与一些以金融危机作借口倒闭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存在积极的承诺保障员工的利益、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

   2008年10月23日,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华康制衣厂,由于国外订单量的减少,企业在不得不作出停产的决定时,领导人将解决工人工资问题放在首位,依法清退员工并结算所欠工人工资,并声称企业只是决定暂时停产调整,希望转变经营方式,这说明企业在陷入困境时注重劳工保护社会责任的履行,并且积极谋求化危机为契机。在金融危机下对于不得不选择倒闭的企业来说,这一举措正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一个守法尽职企业在面临困境时所应该做的。[③]2008年11月23日,上海闵行区200余家企业积极响应当地工会组织的倡议,表示将和员工共度难关,率先做出“不裁员”的承诺。这些承诺不裁员的239家企业,大多为生产型、科技型或制造型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公司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步履维艰。但在工会组织的倡议下,这些企业承诺,将“自谋出路求发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所以,在危机时刻企业应该积极做出表率,履行社会责任,坚定人们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尽管当前全球企业界都在努力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但金融危机却挡不住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步伐。 在危机时候,企业家不能仅为自己考虑,将工厂关闭了之,这样的经营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只有在危机中关心劳工权益实现的企业,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才有可能化“危”为“机”。在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后,我国企业形象深受重创,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社会会更加关注企业的一举一动,企业应该在平时的生产经营中辅之以商业伦理道德,更应该在遭受危机时担负起社会责任,才能更加健康地抵御各种危机。

面对危机:责任泾渭分明1

来源:《WTO经济导刊》2009年第2期    作者:黎友焕 李双双 

   摘要:2008年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个多灾之年,在“三聚氰胺”事件余波未平的情况下,全球性金融危机又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传导到中国,许多企业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在此特别时期,近年来刚掀起的企业社会责任浪潮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究竟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之路应该怎样更好地走下去成了热点话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社会责任 案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合作中我国企业自身也得到不断进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就是我国企业取得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重要表现。在今年我国遭受百年不遇的雪灾时,许多企业倾力相助,使我们渡过冰冻灾害,尤其是在我国遭遇“5·12”特大地震时,国内企业纷纷倾囊相助,捐款捐物、为灾区不断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这些做法表明许多企业做到了为社会尽慈善责任的义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表明我国企业正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但是,当我国企业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企业在生存的根本问题上面临考验的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之路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珠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率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停产或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不久前东莞合俊、深圳百灵达等为首的大企业相继结业,表明金融危机已经给国内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传导过程如下所示:

   以我国外向型企业为例,在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得不到国外市场的订单,银行信贷或授信额度收缩使得许多外向型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面临停产。而我国外向型企业往往是与我国内源性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出口企业遭受的危机会顺着产业链向内源性企业扩散,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大面积受损。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还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危机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其次,银行为防止资金无法回收,变得异常惜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第三,经济领域的危机必然会向社会层面扩散,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人们投资信心大大减弱。国内消费的疲软,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致使企业步步维艰。这种种不利因素,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堪生存压力,许多企业无力应对,从而不得不选择停产甚至倒闭。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经济寒冬,国内经济的危机进一步向国内社会领域传导。企业谋求自救,大多企业首先的做法是缩减开支、裁员降薪、少招或不招工,使得失业率大幅上升。企业破产倒闭的受害者往往是企业的员工,民工返乡潮已经提前拉开序幕,广州火车站发送旅客数量同比增长幅度显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就来自返乡民工。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目前平均每天从省外返乡的有6万人左右,远远超过往年同期日均几千人的返乡人数;安徽省截至目前,也已经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6%;江西省今年全省外出打工人员约为600万人,目前返乡人员约为30万人;湖北省截至11月底,返乡农民工回流共70.47万人,约占省外务工人员10%;四川省,受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减员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已达28万余人。[①]大批农民工返乡,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那么企业在在面临危机的当前,如何更好的履行劳工保护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