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黎友焕、丘新强

   摘要: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西方向全世界扩散和渗透,日益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进步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H-O要素禀赋理论”及“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等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简析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新趋势,并重点阐述了其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深刻而具有长远意义的作用,并指出在企业,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文化要向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相融合的方向前进,才具有生命力。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任何社会,有实力和能力的机构都需要为整个社会履行责任。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挡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形式的认识不同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造成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黎友焕,2004)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掀起层层高潮,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尽管这一运动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企业社会责

   任作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国际化运动,必然会对中国企业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清这一发展趋势,目的在于认清其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中国企业参与其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缔造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新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西方向全世界扩散和渗透,日益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形成国际化运动,对国际社会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企业文化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成为国际社会新潮流
   目前,国际上正在形成的新一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主要标志是:首先,来自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努力:1999年联合国提出的企业界《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 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OECD公司治理原则》;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国际自由工会联盟的一系列运动等等;其次,众多非政府组织(NGO)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如,ISO制定的企业环境标准(ISO 14000系列),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的非财务事务披露规范GRI,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的SA8000等等;再次,各国政府也开始参与和引导相关活动:如,在美国,尽管联邦政府还没有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明确自己的正式角色,但已经有12个政府组织的50多个项目与推动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有关;此外,越来越多的诸如共同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发起社会责任投资(SRI)基金,将其投资选择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关联,要求接受投资的企业,不断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为了适应上述来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责任举动,包括:声明遵守UNGC、GRI、AA1000,SA8000等规范和标准;制定本企业的行为规范,用来规范自身及供应商行为,要求整个商品供应链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遵守统一的生产守则;定期发布反映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年度报告;促进跨国公司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进行推广;等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体,也致力于监督企业,特别是监督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揭露企业的丑闻或其它不当行为。此外,越来越多的主流商学院也开始在核心课程中纳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课程,培养未来商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国际贸易方面。下文借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Heckscher-Ohlintheorem)理论的思想和曲线模型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

   H-O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强调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总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与它们在不同商品生产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一个某种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在生产中使用该要素比例较高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H-O理论的主要结论如下: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对双方都有利,使得双方都在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达到均衡。

基于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图1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下的贸易利益分析图 

    H-O理论框架下的国际贸易得益分析如图表1所示。其中,S1S'1为国际某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T1T1为“贸易条件”即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价格比率,U1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前,达到贸易均衡时的国际贸易量(“贸易三角”)为C1M1Q1,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为U1。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后,该国家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将大幅度上升,会使得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向移动,变为S2S'2,达到新的贸易均衡时,国际贸易量(“贸易三角”)下降为C2M2Q2,同时,社会经济福利水平降低为U2。可见,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后,该国家的国际贸易量和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在短期内将会大大降低。同理,由于国际企业责任运动的影响,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可以增加出口,带来正面的贸易创造效应,会使得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变为S3S'3,达到新的贸易均衡时,国际贸易量(“贸易三角”)上升为C3M3Q3,同时, 社会经济福利水平上升为U3。可见, 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后,该国家的国际贸易量和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在长期内将会大大提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长期效果确实有利于促进该国家企业改善劳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关注社会慈善事业、建立良好商业道德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并健康发展,从而该国家国际贸易量和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二、从“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能影响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其众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顺应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一个。本文将借用美国密歇根大学丹尼森(Denison,1990)教授“文化与有效性模型来分析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它的影响。
   (一)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简介
   “文化与有效性模型”是丹尼森(Denison,1990)教授在对一千多家企业、四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被看作是文化特质理论的集大成者。丹尼森(Denison)从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归纳出有效企业文化的四种维度:参与性(involvement)、一致性(consistency)、适应性(adaptability)和使命(sense of mission),并以此作为四项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丹尼森(Denison,1990)又将每一种文化维度细分出三个考察方面,即:参与性从授权、团队合作与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致性从核心价值观、一致性、合作与配合来考察;使命从愿景、目标、战略导向与意图来考察;适应性从企业学习、顾客至上、创造变革来考察(见图2)。

基于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图2 “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维度图 

    (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导入中国,将很大可能通过影响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共十二个考察方面以及两对矛盾主体来引领中国企业文化的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从参与性维度分析
   参与性:提升个人能力、增强认同感以及责任感。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日益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中的社会责任建设。例如,《财富》500强企业中,有将近95%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从全球范围来看,道德准则日益流行起来。对22个国家的企业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8%的企业已经正式颁布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准则。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如此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就在于社会责任重新塑造了企业的价值观念,激发出了员工的主体地位,让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强烈的认同感,自觉产生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
   (1)授权——个体有管理自己工作的权力、主动性以及相应的能力,授权是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基础。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基础之上,由此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也就朝着对社会负责的方向发展。
   (2)团队合作——提倡合作以达成企业共同的目标,并使员工认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促使企业文化从关注所有者的利益到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促使人们对企业经营涉及到的各种关系重新认识,人们发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竞争都是为达成企业的共同目标。
   (3)能力发展——企业为提升员工个体能力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投入,目的在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满足市场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所确定的核心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使社会责任不再是一种道德的呼吁,而是一种和利益挂钩的市场机制。它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把尊重知识,尊重劳动人员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企业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促进企业文化沿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前进。
   2.从一致性维度分析
   一致性:对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促使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义务。

   著名管理学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1996)指出:“社会责任加入了一种道德规则,促使人们从事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情,而不做那些有损于社会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属于企业的精神文化,并贯穿、体现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本企业的利润,还要兼顾社会公众长期的根本利益,求得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的相互协调。关注社会、关注公众利益,担负起社会责任正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自律和价值观念。
   (1)核心价值观——企业成员对企业价值观以及期望、目标的认同程度。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企业和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工作绩效、生存能力和成败得失。企业的价值观是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赖以区别开来的依据,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企业社会责任将是企业成员认同企业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重要纽带。
   (2)一致性——在关键事件上企业成员能够达成一致。这取决于企业成员深层价值观的一致性,以及当不同意见发生时,妥协和取得一致意见的频率。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持续发挥作用,既依靠企业领导者坚持不懈的培育与倡导,也有赖于企业成员修正或改变个人的价值观而接受企业的核心价值。而后一方面,恰恰依赖于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过程,使员工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在化,提高和保持企业成员行为的一致性。
   (3)合作和配合——不同职能部门能够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很好地合作,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界限影响工作的完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来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荣辱与共、水乳交融。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使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成为一种粘合剂,把不同成员的利益追求维系在一个共同的企业目标上,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与企业共荣辱的方向感和责任感,并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定势和文化积淀。
   3.从适应性维度分析
   适应性:将企业外部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行动的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和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1)创新:企业能够敏感地了解商业环境,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并且可以预见未来的变化。企业文化必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目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反映人文社会的国际潮流,面对企业人性化的这种新变化,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也随着发生创新。
   (2)顾客至上:企业了解客户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关注客户体现了企业行为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导向的程度。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可持续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源动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奉行客户是上帝,以客户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在实施服务过程中,不能以主、客观条件为理由放弃或削弱自己的服务效果,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客户满意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创造变革:企业将从商业环境中得到的信息变为激励创新、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新的竞争能力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众对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也在急剧增长,公众支持并赞许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追求更多的社会目标。企业的行为如果与公众期望一致,则必然能赢得良好的口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的顾客,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宽松的销售氛围,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力。
   4.从使命维度分析
   使命:企业发展的长远而有意义的方向。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伦理新方向。崇高的企业目标,统一而高尚的企业道德规范,可以赋予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更深刻的内涵,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某种道德生活的性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生存价值,满足了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1)愿景:企业有一个获得很高认同的未来企业的状态,它涵盖了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并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使全体员工在理性层次上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员工才能真正持久地凝聚在一起,从而发挥出强大的整体力量,实现企业目标。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发展目标,使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它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同时也让企业目标由单纯的经济目标转向社会责任综合目标。
   (2)战略导向与意图:企业在本行业确立什么样地位的发展目标。明确的战略定位清晰地表明了企业的目标,并且使每个员工明了努力的方向。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和员工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的反映,可以使广大员工在特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员工自觉遵循企业价值观,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形成一股企业发展的合力。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文化规定了明确的伦理方向,以强烈的遍及企业内外的社会责任号召员工实现企业的社会目标,凝聚起员工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积极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风貌。
   (3)具体目标:清晰、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从企业愿景中发展而来,并指导员工的具体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来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荣辱与共、水乳交融。而社会责任则是使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成为一种粘合剂,把不同成员的利益追求维系在一个共同的企业目标上,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种与企业共荣辱的方向感和责任感,并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定势和文化积淀。因此,对企业具体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的确定,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都具有指导意义。
   5.从两对矛盾主体分析
   两对矛盾主体: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能力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测量的各个维度之间肯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乘着国际企业责任运动的东风,这中间的矛盾也会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新内容,重新塑造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推进了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价值体系,又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升到理论高度和文化层次”这一理念的发展,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1)灵活与稳定的矛盾:在丹尼森(Denison)的“文化与有效性模型”中,适应性与参与性强调是企业的灵活性和变革欲望与能力。而使命和一致性则强调企业保持可预测性与稳定性的能力,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主体。
   (2)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而适应性与使命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参与性与一致性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在内部和谐能力,这又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对矛盾主体。

   这两对矛盾主体,也是一个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所要平衡和解决的主要冲突;对于这两对矛盾的解决,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也是决定企业文化发展的关键。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推广,给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里而外地对这两对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的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的一个承载体系和理论归依。”(黎友焕,2004) 

基于文化与有效性模型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正如图3所示: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共十二个考察方面以及两对矛盾主体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引领企业文化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越来越趋向融合。
   当今全球市场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企业高竞争化、商品微利化特征明显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竞争,而且表现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企业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只有维护社会的存在,才能保障自己的存在和延续。全球性的愈演愈烈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就是促使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及机会的同时,借助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所拥有的企业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又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体现企业存在社会之中心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赢得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面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思路探讨
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关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特别是在20世纪末延续到21世纪初的社会责任运动所引致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引起了文化的重构和整合,而且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的震撼性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重构整合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互动和共振。
中国企业应顺应国际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企业是否真正地为顾客服务,是否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这些都与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密不可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为载体来实现。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创新企业文化发展方向,需要企业、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企业层面
   1、树立“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是最强的竞争力的理念
   在21世纪,企业经营理念已经发展到新的平台,特别是在社会从经济人、社会人向知识人假设的转变过程中,把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0)的位势理论推向提斯(Teece,1997)的“产业先见-核心能力-市场地位”的能力理论发展,并强调企业文化在经营中处于领先地位。
众多的知名跨国公司领导认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GE前总裁韦尔奇    (Welch,1999)认为,企业伦理,企业责任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任何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认识到此还远未结束,这是因为,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2、树立企业公民意识

    企业公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道德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或者社区服务行动的一部分。
   “企业公民”实质是把企业进行人格化。把企业看作一个自然“人”,企业作为公民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要承担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在享受占用属于全民的物质精神制度资源,获得巨大的利润与财富后,必须思考回报社会。企业采取行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因此,任何企业必须增强“企业公民意识”的认知与共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始终将其贯穿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3、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企业的凝聚力起始于员工“在家”的感觉,它代表着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要真正做好这一点,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把人的价值看作高于利润,在人与生产安全、成本、利润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中国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一味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这将可能会导致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被政治化为所谓的劳工、人权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本身是一个经济领域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改变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真正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彻底消除某些人将企业社会责任肆意扩大到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化的企图。
   4、大力塑造企业诚信精神
   中国企业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之后,对于企业的精神、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中,诚信理念就是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诚信精神的培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对企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广泛化重视。注重信誉是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需素质,增强社会责任也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成功的核心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它的法制规则,还包括它必需的道德伦理体系。离开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自律,市场经济就会无法正常运行。完善的市场经济,必须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公德来支撑。企业信誉是各国公司刻意塑造的文化形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成果。
   5、创新经营者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道德水准归根结底取决于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取决于管理者对企业道德责任的认识及为提高企业道德水准所作的努力。企业管理者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特殊影响力,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外层是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的产品风格、技术与装备特色、厂容厂貌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中层是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企业精神。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改进企业信息发布制度;改进企业的公关工作及管理制度;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强化企业内部各项监督制度的建设。
   (二)政府层面
   1、倡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
   政府应鼓励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帮助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表彰,引导企业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多做贡献。
   2、积极参与ISO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活动
   积极参与ISO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活动,以便尽可能地发挥我国的国际大国的作用和影响,使未来制定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尽可能避免出现与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相违背及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内容。
   3、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与惩罚
   加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包括:打击假冒伪劣、反欺诈、反贿赂、取缔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厉查处违反我国劳工、环保等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会经济秩序。对企业守法行为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三)社会层面
   1、建立披露信息机制
   美国著名法官布兰狄西(Brandies)有一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社会公开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功能。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公司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衡量企业状况和未来的唯一指标。笔者建议: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

    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来自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引入公众舆论压力和政府监督因素。高度的道德伦理准则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它会在日常运作和长期合作中为公司赢得声誉和信赖。公司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觉分担社会责任的好处,各项推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制度,也才能找到恰当的传导机制。
   2、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这就是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说受益者是广大的社会公众。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最重要的标志;公众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在自身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下,维权意识正在逐步形成,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体现。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社会公众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消费者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海, 张德.组织文化与组织有效性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 (3): 2-10.
[2] Peters T, Waterman R H. 追求卓越[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13,66.
[3]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
[4] 黎友焕编著.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5]黎友焕著.世纪之交对社会科学的呐喊与遐想[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 黎友焕.经济发展探索[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7] [美]约毖夫.L.鲍尔,克里斯托佛.A.巴特利特,雨果.E.R.犹特候温,理查德.E.沃尔顿著,企业政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